“班主任”达式常|十日谈 | 台词

有一个“台词进修班”,从去年冬天到这个夏天,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酷暑严寒,每周一、三、五的九点半在武康路的一幢小白楼里准时“开课”,上午围坐对台词,下午合排录音,安安静静的。黄昏日暮时候催着都不舍得“下课”。
“班主任”达式常|十日谈 | 台词
文章插图
这个“台词进修班”,只有一个不大的阁楼改造的录音棚,录制作品还没有报酬,甚至中午也只有一份餐标不高于25元的盒饭,但最多一天来了足足19位“学员”,挤满了小楼。其实他们每个人是学生,也都是老师。出勤率最高的是表演艺术家达式常,年过八十的他,噔噔噔噔“跑上”四楼录音室的背影,热情得像个小伙子。
还是这个“台词进修班”,从最初三三两两,到后来陆陆续续有几十名演员参与其中,到现在快要录制完成了一整部《牛虻》。大多数人,角色不大、戏份不多,但大家带着参与的热忱和学习的欣然,从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自己开车来、坐车来,甚至还有青年演员从松江九亭骑着助动车来。在没有太多戏拍,舞台演出也受到疫情影响的日子里,他们定定心心地“躲进”小楼里,锤炼自己的台词功夫,也互相学习、切磋表演技巧。
尤其,这个“台词进修班”似乎并不着急作品的剪辑、输出和上架,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在打磨一部作品。气质典雅的演员赵静这次配演一个吉卜赛老妇人,是个大烟鬼,跟自己反差很大,她早早在家下了大功夫准备,只为录音时候“惊艳”一下大家。因为众多喜剧角色而被观众熟悉的薛国平这回也亮出了不为人所熟知的音乐才华,吉他弹唱游刃有余。没有配乐,也没有后期拟音设备,要录制吃饭时候说话的对白,演员们就先真吃,慢慢找到一边吃东西一边说台词的感觉,然后再开始无实物表演。
是的,这个特别的“台词进修班”来自上影演员剧团。去年年底剧团录音棚自建造装修完毕以来,成为了剧团演员除排练厅外的又一阵地。录音棚不大,设备也很普通。但在过去的这大半年,《牛虻》一直在如火如荼地录制着。达式常、佟瑞欣、王诗槐、于慧、崔杰、孙清、洪融、赵静、马冠英、薛国平、毕远晋、陈伟国、孟俊、周国宾、金晓燕、杨晨、吕洋、宗晓军、刘威、贺根启尔……老老少少,他们在录制中挑战自己,通过台词塑造角色,致敬经典。
【“班主任”达式常|十日谈 | 台词】“我们没有把《牛虻》当一个商品做,而是一堂课,一堂堂课。这大半年,这里就是一个‘台词进修班’。”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说,“我们真的像又回到了学校,班主任就是达式常老师,他耐心地辅导每个人台词的功课,既是《牛虻》的编辑和导演,又担任旁白讲述人和大主教蒙泰尼里的角色。达式常老师和其他剧团前辈们的艺术功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大家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也让年轻演员可以面对面看到、感受到上影的优秀传统。所有参加了《牛虻》录制后的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幸福,这种单纯的幸福感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