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本文图片

夫自古之善书者 , 汉魏有钟张之绝 , 晋末称二王之妙 。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 , 钟张信为绝伦 , 其余不足观 。 ”可谓钟、张云没 , 而羲、献继之 。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 , 钟当抗行 , 或谓过之 。 张草犹当雁行 。 然张精熟 , 池水尽墨 , 假令寡人耽之若此 , 未必谢之 。 ”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 。 考其专擅 , 虽未果于前规;摭(zhi2)以兼通 , 故无惭于即事 。
译文:
自古以来的书法家 , 在汉朝至三国时期 , 钟繇(yao2)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 , 时称“钟张之绝” 。 到了东晋末年 ,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 , 时称“二王之妙” 。 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 , 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 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 。 可以说 , 钟、张死了以后 , 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 。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 , 比钟的不分上下 , 或者说超过了他 。 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 , 排在他的后边 。 然而 , 张芝的笔法精熟 , 下过功夫 , 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 , 假如我也像他那样执著 , 未必就不如他” 。 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 。 考察王氏的专长 , 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 , 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 , 融会贯通 , 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 所以说 , 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
评者云:“彼之四贤 , 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 , 古质而今妍 。 ”夫质以代兴 , 妍因俗易 。 虽书契之作 , 适以记言;而淳醨(li2)一迁 , 质文三变 , 驰鹜沿革 , 物理常然 。 贵能古不乖时 , 今不同弊 , 所谓“文质彬彬 。 然后君子 。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 , 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译文:
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 , 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 。 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 。 古的特点是质朴 , 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 。 我认为 , 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 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 。 虽然人们书写文字 , 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 , 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 , 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 , 时代不断进步 , 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 , 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 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 , 妍美不同时弊 。 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 , 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 ”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 , 从用美玉装饰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
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本文图片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 , 犹逸少之不及钟张 。 ”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 , 而未详其始卒也 。 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 , 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 , 彼之二美 , 而逸少兼之 。 拟草则馀真 , 比真则长草 , 虽专工小劣 , 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 , 匪无乖互 。 谢安素善尺牍 , 而轻子敬之书 。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 , 谓必存录 , 安辄题后答之 , 甚以为恨 。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 ”安云:“物论殊不尔 。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 , 自称胜父 , 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 , 事资尊显 , 胜母之里 , 曾参不入 。 以子敬之豪翰 , 绍右军之笔札 , 虽复粗传楷则 , 实恐未克箕裘 。 况乃假託神仙 , 耻崇家范 , 以斯成学 , 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 , 临行题壁 。 子敬密拭除之 , 辄书易其处 , 私为不恶 。 羲之还 , 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 是知逸少之比钟张 , 则专博斯别;子敬 之不及逸少 , 无或疑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