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四 )


又一时而书 , 有乖有合 , 合则流媚 , 乖则雕疏 , 略言其由 , 各有其五:神怡务闲 , 一合也;感惠徇知 , 二合也;时和气润 , 三合也;纸墨相发 , 四合也;偶然欲书 , 五合也 。 心遽(ju4)体留 , 一乖也;意违势屈 , 二乖也;风燥日炎 , 三乖也;纸墨不称 , 四乖也;情怠手阑 , 五乖也 。 乖合之际 , 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 , 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 , 思遏手蒙;五合交臻 , 神融笔畅 。 畅无不适 , 蒙无所从 。 当仁者得意忘言 , 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 , 虽述犹疏 。 徒立其工 , 未敷厥旨 。 不揆(kui2)庸昧 , 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 , 导将来之器识 , 除繁去滥 , 睹迹明心者焉 。
译文:
又一时作书 , 也有条件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 。 适合的时候则流利妍媚 , 不适合的时候则零乱粗糙 。 合与不合 , 概括起来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怡悦自在悠闲 , 是一合 。 感人恩惠酬答知己 , 是二合 。 时令温和气候湿润 , 是三合 。 纸佳墨优利于发挥 , 是四合 。 突发灵感欲尽其兴 , 是五合 。 心神不安事务缠身 , 是一不合 。 违背心意委屈情势 , 是二不合 。 风干气燥烈日炎炎 , 是三不合 。 纸次墨劣两不称手 , 是四不合 。 情呆志怠身疲手懒 , 是五不合 。 合与不合之间 , 还存在优劣的差别:得到好的时令不如得到好的器具 , 得到好的器具又不如得到好的精神状态;如果五种不合的情况同时赶在一起 , 则思想僵化手无所措;如果五种合的情况同时交会到一块 , 则思维敏捷手笔爽畅 。 手笔爽畅则无不适 , 手笔迷蒙则无所从 。 往往写了一幅好字的人只顾得欣赏而忘记了总结经验 , 也很少讲述心得要点;企望学习书法的人总是希望教导者叙述得清楚一点 , 但实际上听了他们的讲述以后又觉得不甚了了 , 徒然费了很多工夫 , 却未能达其旨义 。 (我)不揣度资质愚钝才识浅薄 , 奉献出实践证明很有效的经验 , 希望能够弘扬前人的风范和法度 , 启导将来有才识的学者 , 除繁去滥 , 使人一看就能明白 。
代有《笔阵图》七行 , 中画执笔三手 , 图貌乖舛 , 点画湮讹 。 顷见南北流传 , 疑是右军所制 。 虽则未详真伪 , 尚可发启童蒙 。 既常俗所存 , 不藉编录 。 至于诸家势评 , 多涉浮华 , 莫不外状其形 , 内迷其理 , 今之所撰 , 亦无取焉 。 若乃师宜官之高名 , 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 , 空著缣(jian1)缃(xiang1) 。 暨乎崔、杜以来 , 萧、羊已往 , 代祀绵远 , 名氏滋繁 。 或藉甚不渝 , 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 , 身谢道衰 。 加以糜蠹不传 , 搜秘将尽 , 偶逢缄赏 , 时亦罕窥 , 优劣纷纭 , 殆难覼(luo1)缕 。 其有显闻当代 , 遗迹见存 , 无俟抑扬 , 自标先后 。 且六文之作 , 肇自轩辕;八体之兴 , 始于嬴政 。 其来尚矣 , 厥用斯弘 。 但今古不同 , 妍质悬隔 , 既非所习 , 又亦略诸 。 复有龙蛇云露之流 , 龟鹤花英之类 , 乍图真于率尔 , 或写瑞于当年 , 巧涉丹青 , 工亏翰墨 , 异夫楷式 , 非所详焉 。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 文鄙理疏 , 意乖 言拙 , 详其旨趣 , 殊非右军 。 且右军位重才高 , 调清词雅 , 声尘未泯 , 翰牍仍存 。 观夫致一书 , 陈一事 , 造次之际 , 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 , 道叶义方 , 章则顿亏 , 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 , 斯乃更彰虚诞 。 若指汉末伯英 , 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 , 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 , 宜从弃择 。
译文:
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笔阵图》七行字 , 其中画有执笔的三种手式 , 图画的样子怪异不通 , 字体模糊错误 。 近来流传南北到处可见 , 据说可能是王羲之的作品 。 虽然不知是真是假 , 尚且可以作为儿童初学书法的启蒙教材 。 既然是大家都有的 , 不值得编录 。 至于各家有权威的评论 , 多数涉及浮华 , 无非是从外表上描述它的形状 , 而不深入探究它的内在道理 , 对于我今天的撰述 , 也没什么之值得择取的 。 至于师宜官的名望很高 , 却图彰史册;邯郸淳也曾盛极一时堪称典范 , 不过是在书卷上空有其名 。 到了崔瑗、杜牧以后 , 萧子云、羊欣以前这段时间 , 更是年代久远 , 名家繁多 。 或者当时名声很高经久不衰 , 人死以后他的书法业绩仍被后人倍加推崇;或者当时凭附某些权贵名人抬高身价 , 人死以后他的书法价值也就日薄西山了 。 再加上糜烂虫蠹不能传世 , 搜刮藏秘几乎殆尽 , 偶然遇到让人欣赏的机会 , 时人很少得见 , 是好是坏众说纷纭 , 实在难以陈述清楚 。 其中有的是显闻当代的人 , 他们的遗迹还在 , 能够经常见到 , 不用等待别人的评判 , 自己就可以排出名次 。 况且 , 六种文字的草创 , 从轩辕时期开始 , 到了赢政时期又有了八种书体的兴盛 。 那都是历代统治者定下来的 , 在历史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 但今时和古时不同 , 妍媚和质朴有了极大差别 。 这些既然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 , 也应该省略掉 。 还有龙书、蛇书、云书、垂露篆之流 , 龟书、鹤头书、花书、芝英书之类 , 或者是对物象的轻率描摹 , 或者是对当时祥瑞的简单记录 , 从技巧上看属于绘画方面的 , 算不上书法 , 又不具备楷书的笔画特点 , 没必要详谈它 。 世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 , 词句鄙俗 , 理论粗疏 , 意义乖张 , 言语拙劣 , 详细研究他的主要目的 , 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 王羲之地位重 , 才智高 , 格调清 , 词句雅 , 声望和业迹尚未泯灭 , 书法真迹仍然存在 , 可以看到他每致一篇书信 , 陈述一件事情 , 即便是在很仓促的时候 , 也具有古人的认真态度;怎么会在教导子嗣这样的大事上 , 章法和规则如此亏失 , 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又说与张伯英同学 , 这就更加彰显了它的虚假和荒诞 。 若指汉末的张伯英 , 时代全不相接;若是与晋朝人同名同姓 , 为什么史传中找不到他!它既不是训范也不是经典 , 还是放弃收录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