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秒杀无数烂秘籍!( 二 )


译文:
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 , 就象王羲之同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 。 ”持这种意见的人自以为评价得很准确 , 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之间的始末原由 。 况且 , 元常(钟繇)擅长隶书 , 伯英(张芝)精通草体 , 两人最拿手的本领 , 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 。 比草书他又能写真书 , 比真书他又多一样草书 , 虽然从专业和精通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 , 而在他涉足的许多方面都很出色 。 总的来讲 , 他们之间各有长短 。 谢安平时就善于写尺牍书 , 而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 。 王献之曾经写了一幅最好的书法作品送给谢安 , 并要谢安务必保存起来 , 谢安却题完字以后还给了他 , 令王献之深为不满 。 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比你父亲的如何?”王献之回答说“当然胜过他” 。 谢安说:“众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 。 王献之又回答说:“那些人懂得什么” 。 王献之这么说虽然是为了反驳谢安的说法 , 但自称胜过父亲 , 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 , 要立身扬名首先得尊敬父母 , 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尊贵和显达 。 当年曾参路过一个名为胜母的地方 , 因为这个名字有悖孝道而不肯进去 。 王献之的字 , 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 , 虽然基本上掌握了书法规则 ,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 何况他还假托神仙 , 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仙所授 , 不愿推崇家传的典范 。 像他说的那样就能学有所成 , 谁还愿意付出多年的辛苦去学习呢?后来 , 王羲之去往京城 , 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字 。 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擦掉 , 再照着原来的样子写上 , 自以为写得很象 。 王羲之从京城回来 , 见了这些字叹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大醉了 , 怎么写成这个样子” 。 这时 , 王献之才感到很惭愧 。 通过以上这些可以知道 , 王羲之与钟张的差距 , 是指专精与多能的差别;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差距 , 很明显是档次上的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余志学之年 , 留心翰墨 , 味钟张之馀烈 , 挹(yi4)羲献之前规 , 极虑专精 , 时逾二纪 。 有乖入木之术 , 无间临池之志 。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 , 奔雷坠石之奇 , 鸿飞兽骇之姿 , 鸾舞蛇惊之态 , 绝岸颓峰之势 , 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 , 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 , 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 , 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 , 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 , 心手双畅 , 翰不虚动 , 下必有由 。 一画之间 , 变起伏于锋杪(miao3);一点之内 , 殊衄挫于毫芒 。 况云积其点画 , 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 , 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 , 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 , 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 , 手迷挥运之理 , 求其妍妙 , 不亦谬哉!
译文:
我从十五岁开始 , 就注重书法的学习 , 体味钟张遗留下来的书法法度 , 汲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所形成的书法规则 , 并在专精上很下功夫 , 已经二十余年了 。 虽然我没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程度 , 但我以张芝临池尽墨为榜样的志向从未间断过 。 你看 , 他们的墨迹中有悬针垂露的差异 , 有奔雷坠石的雄奇 , 有鸿飞兽骇的英姿 , 有鸾舞蛇惊的神态 , 有绝岸颓峰的气势 , 有临危据槁的情形;或浓重得象崩云 , 或轻细得象蝉翼;引导开来 , 仿佛泉水在流注;抑顿下去 , 又象山一样安稳;纤纤细细的 , 恰似新月出现在天涯;疏疏落落的 , 有如群星分布在银河;简直是天地造化之工 , 那里是运用功力所能写成!相信 , 这就是所谓的“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结合 , 心和手的畅快淋漓 , 动笔之前已有成竹在胸 , 一笔下去必有它的理由 。 一画之间 , 隐藏着笔锋起伏的变化 。 一点之内 , 体现出笔锋衄挫的不同 。 何况只有大量积累形态各异的点画 , 才能写出各式各样形神兼俱的字来 。 如果从来就不认真研习尺牍 , 俯下身来练习 , 哪怕时间很短;以班超投笔从戎的事迹为借口 , 拿项羽不愿学书的故事作理由;胡乱一抹 , 象字就得;心不明白临摹的方法 , 手不知道用笔的道理 , 就想把字写好 , 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