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山|南北朝诗人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提笔反驳,却输了个彻底

古代有很多诗歌读着就像“抬杠”似的。
例如“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前一句出自李白的《关山月》,后一句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都属于边塞诗。
李白和王之涣都是盛唐诗人,这两句诗谁先写,谁后写,还真不好说,所以只能算是巧合了。
但是晚唐诗人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题金陵图》却是真的在“抬杠”。
【 鸣山|南北朝诗人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提笔反驳,却输了个彻底】高蟾先写“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韦庄读后提笔反驳“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鸣山|南北朝诗人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提笔反驳,却输了个彻底
文章插图

还有北宋的王安石,也是出了名的杠精。
杜牧在《乌江亭》中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不以为然,特意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来反驳杜牧,“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争了几千年也没有定论。
杜牧是以“胜败乃兵家常事”为切入点,强调的兵家的不屈不挠精神。
而王安石则是从“势难回”的角度,反驳杜牧的观点,认为项羽大势已去,即使过了江东也难以挽回局面。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王安石和杜牧的这次“抬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打了个平手。
但是在和南朝一位小诗人较量时,王安石却输了个彻底,这是怎么回事呢?
鸣山|南北朝诗人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提笔反驳,却输了个彻底
文章插图

这得从王安石晚年写的一首绝句《钟山即事》说起。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在钟山的半山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段岁月。
退出朝堂的他,心境日趋平淡,寄情山水,因此写下不少很小清新的诗作,即后世所谓的“王荆公体”。
这首《钟山即事》便是其中的代表,描绘了一幅极其清幽的山居风景图。
山涧的溪水悄悄地流过竹林,西边的花草在春风中摇曳生姿。
一个人安静地坐在茅檐下,与钟山相对,尽情地欣赏着山间的烂漫春光。
一直到夕阳西下,山中始终听不到一声鸟鸣,当真是安静极了。
这首小诗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通过清幽宁静的氛围,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悠然平静。
其他三句都好说,就是最后一句“一鸟不鸣山更幽”一直为后人所诟病,为什么会这样呢?
鸣山|南北朝诗人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提笔反驳,却输了个彻底
文章插图

因为早在王安石之前,南北朝有个小诗人王籍就写过一首《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是这么写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不管王安石是有意还是无意,“一鸟不鸣山更幽”,和“鸟鸣山更幽”显然是两个对立面。
从写法上来说,王安石的是“正衬”,虽然直接明了,却也过于平淡。
王籍则是运用了“反衬”,以动衬静,多了一层波澜,丰富了诗的意境,令人玩味不尽。
类似的写法,很多诗人都用过,尤其是王维,像《山居秋暝》、《鸟鸣涧》、《鹿柴》等等,都“以动衬静”的典例。
而从意境上来说,虽然都写“静”,但是王安石的“一鸟不鸣”,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这样的“静”绝谈不上“幽”。
鸣山|南北朝诗人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提笔反驳,却输了个彻底
文章插图

无论是写法还是意境来看,显然王籍这个小诗人都更胜一筹,而且后人也大多力挺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