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浙江一小村里,几个初高中文凭的“泥腿子”自发成立了一个文学社……( 二 )


本文图片

马鸣老街文学社笔会 。 采访对象 供图
有“新故事”还有诗
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文学的呢?这没人说得清楚 。 但是喜欢文学这件事 , 每个社员都相当笃定 。
施玉良是外乡人 , 几十年前入赘到马鸣村 。 马鸣村喜欢打牌的人特别多 , 很多人都是从早打到晚 , 他却打不来 。 他喜欢的是隔三岔五去镇上的报刊亭 , 买一本《上海故事》《中华文学》或是《陕西诗歌》 , 拿回家读 。 读得多了 , 他就想自己也动笔写一写 , 却发现写作看起来容易 , 实际很难 。
他的工作是在当地一家企业研究猪饲料营养配比 。 晚上下班回家 , 构思的那些故事就一直盘旋在脑海里 。 晚饭以后 , 他打开书桌上的台灯 , 拿起笔把故事写在纸上 , 卡住写不下去了就关灯去睡觉 。 有时候是痴了 , 对他来说叫“灵感突然来了” , 半夜一下子惊醒 , 他又坐回书桌旁边 , 把断掉的故事接着写下去 , 写完后塞进抽屉里 , 隔几周再读、再改 。
施玉良把自己写的东西称作“新故事” 。
为什么不叫小说呢?他摆摆手 , 他觉得小说有很多环境描写 , 天亮了 , 天边的朝霞升起来多么多么好看 。 “我写天亮了 , 就是‘天亮了’ 。 ”他说 。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人物的性格编排 , 人物的性格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村民 。 施玉良觉得新故事要“一波三折” , 他给采访人员讲了他最近写的一篇新故事 , 参加镇上的主题征文 , 拿了一个优胜奖 。
“老张和老李两个人是朋友 , 两个人在小饭馆喝酒闲聊 , 老李问老张为什么得了个怕老婆的名声 , 他支支吾吾不肯回答 。 两人分开以后 , 老张在河边隐隐看到黑影浮沉 , 以为有人落水便跳下去救 , 结果呛水反被渔民救起来 , 原来黑影只是渔网 。 老李来看望他 , 他才对老李吐露心声 , 我不是怕老婆 , 是心疼她 , 女人是要宠的 。 ”施玉良絮絮不休地讲完了 , “一波三折 。 ”
加入马鸣老街文学社以后 , 施玉良开始写诗了 。 有一次加班 , 妻子在微信里问他想吃什么 , 他回了一句“番茄鸡蛋面” 。 一首诗的灵感又来了 。
……
田野飘动
回家的路 , 赠我暗香
情愫映照 , 回复妻子的语音
夜宵 , 还是这碗清欢
番茄鸡蛋面
他回家后念给妻子听 , 妻子把面给他端出来 , 笑得眼角一团皱纹 。
文学社里有好几个喜欢写诗的 , 施玉良觉得屠婵娟天分高 , 所以总是催着给她布置题目让她写 , 像是带了个徒弟 。 屠婵娟的工作是在桐昆集团的经营科开票 , 自己努力考上了个非全日制的本科 , 在文学社社员里头算学历最高的之一 。 施玉良形容她写诗、散文用的词语都很“高大上”“城市化” , 一看就不一样 。
还有倪月鸣 , 从西藏退伍回来 , 在桐昆集团做门卫 , 他初中学历 , 最喜欢李白 , 喜欢《将进酒》 。 他看着很内向 , 话极少 , 可李白那种浪漫主义的诗歌 , 一读出口 , 让他把自己的情感也都释放出来 。 门卫要上漫长的夜班 , 值班室里只有他一个人 , 对着浓稠的黑夜 , 孤独又无趣 , 他就利用这个时间研究写古体诗 。 他知道不是五个字、七个字就叫古诗 , 要有平仄、韵脚 , 一开始他写不来 , 写得像打油诗 。 后来请教别人 , 看书一点点学 。 有个手机软件 , 扫一扫自己写的诗还能自动帮忙纠正韵脚 , 这也是他加入文学社以后 , 其他成员告诉他的 。
钱建荣也是做门卫的 , 只不过他是幼儿园的门卫 , 做了有些年头 。 “没意思 , 真是没意思 。 ”他连着说了好几遍 。 平时的工作就是看门 , 有时候幼儿园的老师让他帮着搬桶水 , 或者叫他去换灯泡 。 钱建荣买了宣纸、毛笔 , 在手机上看那些书法名家的作品 , 晚上一个人值夜班的时候就临摹 , 一直写到90%相似才肯罢休 , 慢慢地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 字发到微信公众号上 , 有网友评价他这是“江湖体” , 他觉得是认可的 。 幼儿园的老师听说他字写得好 , 学年末要给小孩子写奖状了 , 就总是来拜托他 , 他好开心 。 自从加入文学社 , 钱建荣有时候也开始写写文章 。 “我们氛围真是好 , 就受到感染了嘛 , 也想试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