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浙江一小村里,几个初高中文凭的“泥腿子”自发成立了一个文学社……( 三 )


【文学社|浙江一小村里,几个初高中文凭的“泥腿子”自发成立了一个文学社……】赵强是文学社里年纪最小的 , 只有28岁 , 可他偏偏喜欢研究古籍 , 对历史人物、古建筑感兴趣 。 村里没少有闲言碎语 , 说他年纪轻轻不去和姑娘喝咖啡跳跳舞 , 偏要和一群中老年人在一起搞什么文学社 。 顶着压力 , 赵强还是不肯放弃 。 他和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聊天 , 让他们口述关于马鸣村的故事 , 近乎田野调查式地 , 一家一户地去拜访 。 也去市里找写地方志的前辈 , 让他们“指点指点自己” 。 有位前辈告诉采访人员 , 他对这个小伙子印象很深 , “写作水平一开始是真不行 , 但人很努力 , 很真心的” 。
有什么目标吗?采访人员问赵强 。 他犹豫了半天 , 还是说出了口:想出书 , 能出一本就好了 。
文学社|浙江一小村里,几个初高中文凭的“泥腿子”自发成立了一个文学社……
本文图片

马鸣老街文学社成员在朗读自己的作品 。采访对象 供图
珍贵而易碎的理想
蔡国其的儿子不大看自己爸爸写的诗 。
每次文学社活动印出来的册子 , 蔡国其都拿回家给儿子 , 想让他读读 。 “他不看的 , 不看!他觉得我们写的东西乡土气息太浓了 , 不专业 。 ”
嘴上说着爱看不看 , 他心里其实还是有几分委屈:大都是只有初中、高中文凭的人 , 还能指望成什么大诗人?又不是要去参加国际大奖赛!
蔡国其告诉采访人员 , 马鸣老街文学社成员们的写作水平 , 这几年是有目共睹地在进步 。 原来一篇文章里标点符号错了好几个 , 现在没有错误了 , 这是一种进步 。 原来写首诗歌语焉不详 , 大家读了云里雾里 , 现在读完心旷神怡、浑身舒服 , 这也是进步 。
“成员们去给家里小孩开家长会 , 学校里的老师知道你是文学社的 , 家长代表发言那个环节一定会让你去讲的 , 这是对你写作水平的认可 。 ”蔡国其很骄傲 。
“字句华丽是没用的 。 ”蔡国其总是这么说 。 他读莫言的小说 , 觉得那里面也好像很直白的、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 但就是这种从泥土里扒出来的东西 , 有着感染人的、无限的生命力 。
归根结底 , 他觉得文学社成员们的作品里最宝贵的还是那份真挚 , 是对马鸣村毫不羞涩的爱 。 只有从心底里爱家乡 , 才能写出这些东西来 。
马鸣村里有一片百亩荷花塘 , 起先周围没多少人知晓 , 蔡国其就写了篇文章配了照片发在公众号上 。 六月初夏 , 一一风荷举 , 周边村镇的人都慕名来看 , 还有人特地从杭州过来拍照 。 “人多得不得了 , 路都堵了 , 我们马鸣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要亲自出来指挥交通!”蔡国其忍不住大笑 。 他打心眼里觉得 , 文学社的很多作品宣传了他们的家乡马鸣村 , 打响了马鸣村的知名度 , 也契合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大方向 , 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情 。
马鸣老街文学社搞起来了 , 也有其他村子跟着学 , 也搞文学社、诗社 。 但蔡国其认为很多都是在作秀 , 是“给自己穿上一身华丽的衣服” 。 “成立的那天 , 找了很多‘临时演员’坐在下面 , 好像热热闹闹的 。 之后就再也没有活动了 。 不是有一群人真的热爱写作 , 是坚持不下去的 。 ”
一个月之前 , 隔壁的小元头村也成立了一个小元诗社 。 村支部书记重视这件事情 , 主动发起倡议 , 还特地请了镇上的文艺界人士施老师做社长 , 牵头组织 。 施老师之前受邀来马鸣老街文学社做过作品点评 , 他对马鸣老街文学社很认可 。 “村一级的文学组织就是应该聚焦一些 , 像马鸣他们写家乡事、身边事 , 这个思路就很好 。 ”在他看来 , 村级文学社想要坚持下去 , 得满足两方面因素:一是村干部重视文学创作、文化建设 , 有营造文学氛围的意识;二是参与者们要有创作作品的意识 , 真心热爱写作 , 还得推举出一位靠谱的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