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青铜圆鼎前世今生:子龙鼎流落日本近百年 大盂鼎、大克鼎躲过抗战炮火( 三 )


|三大青铜圆鼎前世今生:子龙鼎流落日本近百年 大盂鼎、大克鼎躲过抗战炮火
本文图片
大盂鼎铭文
抗战期间 , 潘祖年去世 。 为确保国宝不落人敌手 , 他的两个孙子花了两天两夜 , 将大盂鼎、大克鼎藏于二进院一间久无人居住的堂屋地下 , 又将室内恢复原状 , 整个过程极度保密 。 日寇侵占苏州的次日 , 就冲进潘家搜查 , 前后7次 , 始终未能发现宝藏 。
时光到了1951年 。 潘祖荫的侄孙媳给上海市政府写信 , 表示将家藏的大盂鼎、大克鼎捐献给国家 , 至此 , 两个宝鼎再度成为国之重器 。
【|三大青铜圆鼎前世今生:子龙鼎流落日本近百年 大盂鼎、大克鼎躲过抗战炮火】|三大青铜圆鼎前世今生:子龙鼎流落日本近百年 大盂鼎、大克鼎躲过抗战炮火
本文图片
大克鼎
顺带再说说大克鼎的风格 , 大克鼎又名膳夫克鼎 , 是西周孝王时 , 膳夫(官名 , 专管周天子的饮食)克为追述其祖父师华父而作的礼器 。 器的内壁铸有铭文28行 , 计290字 。 铭文 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韵文 , 克歌颂 其祖父师华父帮助周王室的功迹 , 又说靠了师华父的余荫 , 周孝王委派他出任膳夫这个出入王廷的重职;第二段是赐命辞 , 说他做官以后 , 受到孝王的册命和大量服饰、土地、农人的赏赐 。 这段 铭文是周天子把土地赏给臣民的记录 , 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 , 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
|三大青铜圆鼎前世今生:子龙鼎流落日本近百年 大盂鼎、大克鼎躲过抗战炮火
本文图片
大克鼎铭文
通篇铭文布局在整齐的网格之中 , 每格一字 , 字迹端庄质朴 , 笔划均匀遒劲 , 堪称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 大克鼎是鼎中重器 , 形制厚重 , 充分表现出了青铜鼎威严、庄重的礼器特性 。 大克鼎的器形应该是由商代晚期 戍嗣子鼎的形制逐步发展而来的 , 从考古资料来看 , 戍嗣子鼎出现了厚沿、蹄足的形式 , 改变了长期以来圆鼎作薄沿、柱足的式样 , 使鼎的器形显得沉稳厚重 , 并成为西周早期圆鼎 , 特别是大圆鼎的常见形 。
鼎可能是最早的征信符号 , 也因此从一般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 , 有三足圆鼎 , 也有四足方鼎 。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 , 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 , 以象征九州 , 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 , 让人们警惕 , 防止被其伤害 。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 , 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 中国人自古讲究“人无信而不立” , 因此随着时代发展 , 从内在到外在逐渐出现了最早的“征信” 。 古代虽然没有“征信”这一称呼 , 但是做法大体相当 , 就是双法要遵守一种“契约” , 在双法的互相认同之下开展合作 。 所谓的契就是雕刻的意思 , 一般指的是用笔或者刻刀在金属或者木材、纸帛上写下双方的约定 , 内容言简意赅 , 最后一式两份 , 比如将两块木条拼合一起组成数字, 双方各执一份 , 因此这算是古代的最早“征信系统” , 虽然简单却也完美体现了契约与认同的一种精神 。
|三大青铜圆鼎前世今生:子龙鼎流落日本近百年 大盂鼎、大克鼎躲过抗战炮火
本文图片
契约和承诺的象征
在古代 , 所谓契约还有许多称呼 , 比如叫“书契”或是“分支” 。 因此双方二合一就是一份完整的契约 , 里面虽然缺乏一些监督机制 , 但是这种精神的内涵源自于周代的各种礼仪教化 。 在古代最多的就是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 , 而且防范也作为严密 。 古代把债务分为两个方面 , 分别是“欠负”和“负债” , 二人责任对等 , 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 , 持有契约的债务人有权向官府控告 。 如果出现借款人无能力还款时 , 由官方出面强制借款人履行债务 , 如同今天的判决书和强制执行差不多 。 如何借款人资不抵债 , 债主就被赋予了夺取债务人的财产和牲畜权力 , 但不得超出借债范围 。 此外 , 还有“役身折酬” , 也就是欠钱人去债主家干活偿还劳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