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我的“小六”回来了( 八 )


以后怎么规划自己的生活?
“等他们(儿子)都有了老婆孩子之后,给他们看孩子呗。”郭刚堂哈哈大笑。
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我的“小六”回来了
文章插图

“有人愿意看我的故事吗?”
寻子24年的故事,郭刚堂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他的白头发更多了,一笑眼睛都是褶皱,会被年轻的孩子称为“郭叔”。但是,不知是不是儿子小六回来的缘故,压在心底大石头终于被踢走了,他的心态反而更年轻。
他也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比如,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经历、家族的事情放到时代背景里去记录。
从哪开始呢?1997年是个过不去的坎儿。
1997年,香港回归,大街小巷是《东方之珠》的旋律,“小河弯弯向东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是《相亲相爱》的旋律,“我喜欢一回家就有暖洋洋的灯光在等待,我喜欢一起床就看到大家微笑的脸庞……”
而1997年的郭刚堂,是聊城李太屯村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年轻、敢拼、能闯,他置办了一辆拖拉机跑运输,与相亲认识的妻子已结婚三年,儿子小六两岁多。他爱唱歌,经常哼着小曲儿进出家门,婚后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把跑运输挣来的工资一笔笔交给妻子。
他脑袋灵活,爱琢磨,很快有了五万块的存款,就盘算着在徒骇河附近办一个大型溜冰场——那是很多70、80年代生人挥洒青春激情的地方。水泥地圈起来,五彩斑斓的小灯泡亮起来,震耳欲聋的音乐响起来,绝了!他这样设想着,花了三千多元找人做了效果图,开始跑手续。
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我的“小六”回来了
文章插图

(晨练中的郭刚堂向猛犸新闻采访人员介绍徒骇河)
郭刚堂|《失孤》原型郭刚堂:我的“小六”回来了
文章插图

(徒骇河对郭刚堂意义重大)
幸福的小日子刚刚开始,但是,一切在1997年9月21日下午6时戛然而止,小六被一个颇有姿色的女人拐走了。
记不清哪一年,他到河南寻亲,饿了,随便在一家面馆要了碗烩面。饭馆陈设简陋,油乎乎的桌子,一条粗板凳,桌上摊着一份报纸。等面上来的间隙,他展开报纸看,读到一篇独臂人的文章。故事是说,有一个独臂人去一位大姐家里乞讨,大姐让他帮忙把照壁前的一块石头搬到午后,他看看自己缺失的右臂,觉得大姐在歧视他。
大姐把自己的右臂放在身后,用左手托起石头搬运了石头。又给他端来一碗水,拿来毛巾擦擦汗,并且给他十块钱。谁知独臂人喝了水、擦了汗,拒绝收钱。
若干年后,独臂人发迹了,又来到大姐家表示感谢,这次轮到大姐拒绝了,称自己不需要帮忙,让他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看了这个故事,郭刚堂突然觉得很受触动——独臂人的胳膊没了,我是孩子丢了,但是我有爱人啊,我能跟别人絮叨难过,她一个女人家怎么办?想到这里,他一路疾驰回家,跟爱人交心畅谈。
“所有的遇见的都是注定的,而且所有的遇见也都是应该的,关键是怎么看待所有的遇见。”带着这样的感悟,他决定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
郭刚堂享受笔与纸张摩擦共振的声音,听起来很有感觉,所以书稿全是手写。一开始,他用第一人称写了三万多字,写不下去了,因为控制不住情绪,眼泪“啪啪啪”往纸上掉。
放了两三天,他又换成第三人称去写,大约写了七八万字又写不下去了,觉得内心还是过不了这个坎,又搁置到那了。太多的场景,让他难受到写不下去。
写作走入困境,郭刚堂就翻看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看路遥先生如何书写小人物的命运。还有人给他推荐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两本书,让他从中读到了苦难中向上的力量,备受鼓舞——能不能让那些还在情绪化里的人,遭受意外和不幸的那些人,从我的文字里找到一点点对自己有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