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来的拼音怎么写( 五 )


2、还"(hai)是"仍"的意思,而"还"(huan)是"归还,回还"的意思,这里"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还"可以是"仍"的意思,但不可以是"归还""回还"的意思,因为与后面的"复来"重复了,所以应该读hai 。但是有趣的地方在于,现在我们读诗是读错了而不改的,不信你去查古代的诗歌,有很多的读音我们是读错的 。但是没有人认为有问题,所以这里的读音读huan是没有问题的,它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也只好将错就错了 。顺便说一下,"一樽还酹江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还"也是读huan不读hai的,原因一样,当然,不是现在所有的这个字都读错的,也有读对的,比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还"现在读hai就读对了 。
7.中文的拼音是怎么来的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 。
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 。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
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 。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
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 。
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
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 。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 。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 。”
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 。”
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 。
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 。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 。
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 。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 。”
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 。
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 。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