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味道该怎么写( 四 )


入口糯中发香,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 。面对这香糯可口的排骨年糕,食客们经不住饥肠辘辘,食指大动 。
因此,这排骨年糕排名第二 。“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说的正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小点:蟹壳黄 。
用发酵面加油酥制成皮加馅的酥饼呈褐黄色,吃口酥、松、香,饼色与形状酷似煮熟的蟹壳 。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 。
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这是最受上海人喜爱的点心 。于是,蟹壳黄排行第三 。
还有还有,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的城隍庙五香豆;甜如蜜、松而酥、不腻不粘、芳香适口的梨膏糖;色红汁亮,肉质柔软的它似蜜;鲜美嫩滑、芳香可口的五香茶叶蛋 。我想,点心便是上海的吃文化了吧 。
6.上海的味道在哪里钡南挛纭 和陈钢坐在徐家汇花园小红楼的厅堂,侃侃而谈周璇、白光还有他的父亲陈歌辛,谈《蔷薇处处开》、上世纪30年代的“黄色歌曲” 。
窗外大片绿地曾是远东最大的录音棚和中国唱片前身百代公司的唱片库,梅兰芳、傅全香和许多上世纪30年代出名的歌星,都在这里录音,陈钢的《梁祝》也在这里诞生 。沧海桑田,上海还是那个上海 。
“只是不晓得味道跑哪里去了”,陈钢说 。从头整理“黄色歌曲” 70多岁的陈钢,说话很“毒” 。
聊上海30年代的老歌,他会忽然批评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说这个奥运总导演“拍出来的上海根本就不是上海,没有味道” 。陈钢是老派人士,他记忆中的上海属于张爱玲年代,最走红的歌曲是他父亲陈歌辛写的《玫瑰玫瑰我爱你》、《花样的年华》、《夜上海》 。
1947年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拍摄影片《长相思》,陈歌辛为周璇写了《夜上海》:“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度过了青春……”,正是那个时代上海贴切的影本 。不过,这些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歌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扣上“黄色歌曲”的帽子,不登大雅之堂 。
“抗战时期,这些歌都被叫做‘黄色歌曲’,中唱仓库里好多老歌的珍贵模版都被偏见和战争摧毁了 。50年后我回头来整理这些歌曲,哪首不比如今的流行歌曲含蓄,哪里又黄色了?! ”陈钢在指挥外的一个癖好,就是收藏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歌 。
除了周璇、白光,他还有许多市面上看不到的私藏 。“我的父亲曾有一首歌交给国学大师文怀沙作词,他写‘窗外海连天,窗内春如海’、‘我是真爱你,随便你爱与不爱’,这种爱情也算黄色? 老歌代表城市文明 7年前,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整理旧唱片模版,重新出版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歌,陈钢主动请缨提供帮助 。
“这个工作早就应该做了,但一直都没有做,只有我这个外行人在努力 。”经过中唱4年策划、选歌,从3万张模版中选取300首可以代表30年代的歌曲,投入数百万元资金修复,终于集合成一套 《上海老歌》出版 。
陈钢很得意中唱用 “上海老歌”为这套专辑命名 。“‘上海老歌’这个名词的发明人是谁?那就是我 。
”在参与CD之前,他编纂过《上海老歌名典》一书,专门记叙父辈上世纪30年代的故事和创作 。“‘上海老歌’专指30年代那些上海的流行歌曲,与江南小调区分开来 。
”陈钢解释说,那个年代不仅对于上海、对于整个中国都是重要的一段 。“中国历史很长,农耕文化占据大部分时间,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成为了中国城市文化的发源地和代表 。
当时上海的银行比伦敦还要多;国际饭店的房间里有洗手间,而巴黎最高级的酒店厕所还是一层楼一间的;我爸爸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是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走向国际的中国流行歌曲,改编这首歌的版权费用据说高达100万美元 。” 老歌是一种怀念 陈钢所谓的“上海味道”,正是上世纪30年代流露在上海老歌里的浪漫城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