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传承怎么写

1.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
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 。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的净街、锦鸡源庙会、纪念文天祥诞辰节、乡村皮影戏、民间剪纸;粤港地区的舞狮、舞龙灯、逛花市;关中耍社火,陕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节、跳虎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 。
在今天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对营造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创新理念 。
要把优秀的民俗文化与促进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机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
二、建立队伍 。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俗文化的专业工作队伍,在加强配备、合理使用、精心培养上下功夫,使其成为民俗文化发掘的行家里手 。
三、巩固阵地 。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文化场馆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对干部群众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开展民俗文化技能传承培训,对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褒扬新风尚,鞭挞假、丑、恶 。
四、发展经济 。
当今社会,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最高层次竞争力的战略资源,要提升地区的品位,提高当地发展的竞争力,必须要在发掘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影响力上下功夫 。通过创意因子,把发展文化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突破口 。比如说香包,过去只有在端午节时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现在则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品,寓意也拓展为给小孩祈福、给老人祝寿、替男女传情等,可以按不同对象、不同节令、不同场合制作出不同的香包 。这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
2.陕北秧歌作文1200字的,特急绥德可谓陕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农村至今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乡人驱傩的"神会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兴起的新秧歌 。
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 。沉浸在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中的陕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红火 。
秧歌吸收当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早年多是男扮女妆 。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的也参加 。男女队身着彩服或带云角装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头,女的手持彩肩、汉巾 。
拜年有排门子秧歌,彩门秧歌;正月十五有酒曲秧歌、花灯秧歌 。小场子秧又叫踢场子,分二人场、四人场,八人场 。
舞蹈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充分体现了陕北人民淳朴局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 。陕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 。
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 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 。上下谐协,步调 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可以伴随着唱 。
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 。陕北秧歌的领头人叫伞头,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