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廿四
“大家应该都会觉得自己蛮酷的 , 如果不用酷 , 我们怎么形容对方?”
“我(李松蔚)想说 , 你特别李雪琴 。 ”
“我李雪琴都是个形容词了?”
“其实 , 要形容一个人就是得这么形容 , 最后只能回到他那个人本身 。 ”
为什么知乎也变成一个形容词?本质是 , 知乎 , 活出了自己的模样 。
不同于“程式化”的谈话节目 , 《荒野会谈》的对话在山野中的营地展开 , 李雪琴与多位80后、90后、00后知乎答主讨论社交的必要性、“酷”的定义、当下年轻人的恋爱观……看似虚无缥缈的议题 , 却勾勒出了Z世代的精神主张 , 也呈现出代际的价值差异 。
而这仅是知乎自制综艺的一种“口味” 。
职场青年纪实观察节目《我所向往的职业啊》和高考纪实人物访谈节目《我的高考笑忘书》 , 选题来自知乎最热门的两个内容垂类——职场和高考 。
前者谈成功 , 用Facebook工程师、宝洁高管、小米工业设计师、红圈所律师的真实故事 , 输出职场干货与职业生涯思考;后者谈失败 , 记录高考“失利”的人们如何走出人生低谷 , 如何与家庭和解 , 如何“笑忘”人生的第一次挫折 。
通过盘活站内多年积累的话题和答主资源 , 知乎的三档节目呈现出了一种清新、真实、有力量的内容调性 , 也给内卷的综艺行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不依赖流量班底和成熟模式的综艺玩法 , 凭借社区沉淀的专业内容来衍生创造 。
节目从8月播出至今播放量已经破亿 , 截至9月15日 , 《我的高考笑忘书》、《我所向往的职业啊》、《荒野会谈》三档自制节目在知乎站内播放量达1.13亿次 , 站外曝光量超10亿 , 这对于第一次尝试将内容生态视觉呈现的知乎来讲 , 成绩已经相当不错 。
三档节目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娱乐资本论与知乎聊了聊 。
专业讨论的思考型节目也能破圈 , 这很“知乎”
张宁是2011年知乎成立时期的第286号种子用户 , 还是最早一批互联网商业科技答主之一 。
如今 , 进入知乎4年的他 , 担任知乎战略副总裁、社区业务负责人 。
在他看来 , 从早年的小众精英自留地 , 到如今的跨越代际的内容社区 , 无论人群、内容形式如何变化 , 知乎区别于其他平台的独特性就在于“高获得感” , 具体体现在能令人开阔眼界的专业内容、能带来现实帮助的干货指引 , 以及能产生共鸣的个人经历 。
这些也成为了张宁对于自制节目的要求 。
体现在自制节目的内容上 , 三档节目内容里围绕不同话题的专业讨论 , 或许是获得感的诠释 。
在他看来 , 知乎做自制节目并非是要进军综艺行业 , 相反 , 最大的OKR是获得站内用户的喜爱和讨论 。
每到暑期 , 年轻人总会面临人生几个的转折点:求学或就业 。 这时 , 相关问答下总会涌入大量年轻人 , 能否通过一档节目 , 帮助用户提升认知、缓解焦虑?
《我的高考笑忘书》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出发 , 节目选择了“高考失利”这个更加刁钻的角度 , 通过一系列对普通人的深度访谈 , 无意中挖掘出了“因为高考 , 我父母的关系变差了”“连续5次复读 , 我经历了什么”等议题 , 受访者通过5年甚至10年的时间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 也开始跟家庭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