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当高赞话题被拍成播放过亿的综艺|对话知乎副总裁张宁( 三 )


在洞察Z世代样态时 , 80、90后没有自居正确经验的持有者进行“说教” , 反而时常自剖困惑 , 甚至袒露自己的恐惧和伤痕 。
最典型的代表 , 就是80后心理咨询师李松蔚 。 在90后、00后面前 , 他非常坦然地谈起了自己的“社恐” , 交流姿态暂时跳脱出了心理咨询师的位置 , 更像是在进行自我表达 。
但李松蔚也会在节目里以专家的视角剖析“标签”这件事:“以前的标签代表你有问题 , 不正常 , 不主流 , 今天‘社牛’、‘社杂’的标签相当于去表达 , 我是红色、我是黄色、我是绿色 , 给自己来描述自己身上比较突出的社交特点 , 都是希望唤起同类型伙伴的共鸣 。 ”
对此 , 李雪琴回应道:“在各种标签之外 , 我们是不是忘了 , 还有‘正常人’的存在 。 ”

这样跨世代的交流 , 或许天然就适合在知乎 。
知乎问答生态的核心就是赞同反对机制 , 这样的机制只会推送更专业、更科学、更有获得感的内容 , 同时也就跨越了代际、阶层、圈层甚至是时间的限制 。
就像李浩源在节目里所说:“每个圈层都是一根根文化光柱 , 他们彼此是独立的 , 但也可以产生交叉 。 ”
让每一档节目都做到Z世代和80后的“平视” , 这也是张宁作为知乎80后用户的私心 , “虽然都是面向Z世代的节目 , 我还是希望80后看完也不会觉得无聊 , 有所收获” 。

反哺知乎内容生态
考虑到知乎用户刷视频的习惯 , 知乎还对节目的时长做出了严格要求——每期必须限制在半小时之内 。
严控时长 , 也导致半小时的高密度输出 , 让不少用户反映需要多看几遍 , 才能更好的GET到细节 , 更深入的理解嘉宾观点 。
看到上线之后的用户反馈 , 张宁坦言 , 用户对于长时间内容的接受度 , 要高于团队的预期 。 如今 , 在《荒野会谈》上线时 , 知乎推出了“加更版” , 来保证习惯长视频的用户也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
在知乎站内 , 三档节目与社区进行了深度融合 , 一方面将高光内容做成切片在站内传播 , 另一方面 , 每期节目都会有近10个延伸话题 , 承接到社区 , 引发答主、用户二次讨论 , 而节目中的知乎答主 , 也再次“出场” , 通过图文的方式阐述观点 , 与用户深度交流互动 。
截至9月13日 , 三档节目在知乎站内引发2万余用户讨论 , 节目相关话题内容量近3万条 。
几乎每期 , 都会有话题上知乎热榜 。 比如《荒野会谈》第一期刚播完 , 李雪琴提出的#人可以完全不社交吗#就成了知乎问题 , 有65万人浏览 , 超700人参与深度回答 。

这样的做法 , 又反哺了知乎的内容生态 。 很显然 , 知乎本身就具备让不同形态内容在同一空间碰撞的独特魅力 。
如果说具有高聚合力问答形式和社区氛围是知乎的独有优势 , 那么视频化的呈现 , 则是问答、文章、想法等讨论场域的延伸 , 为知乎头部创作者和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
《我的高考笑忘书》暑期档首发上线之后 , 很快有品牌主动找来 , 寻求合作 。 目前《荒野会谈》已经获得聚划算和零跑汽车的合作 。 在品牌看来 , 知乎的节目跟市面上的同类型节目都有很大的差异化 , 同时也更具性价比 。
纵观整个综艺行业 , 受困于新的创新综艺未能定型或没有足够的成本支持 , 基本都采用大流量班底+成熟模式的综艺玩法 , 只能被迫加入越来越卷的特定类型赛道 , 既难突破圈层 , 又难诞生新的爆款种子 , 不可避免陷入口碑下滑、同质化的窠臼中 。
知乎的三档综艺则在尝试为综艺大海带来新的“活水” , 通过开创新的原创综艺模式 , 引发用户强参与、强互动 , 为行业带来诸多可能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