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 吴辰
世界上恐怕不会再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关心一年四季了 , 这个以农耕为本的古老文明时刻留心春夏秋冬的变迁 , 关注着兔走鸟飞所带来的细微变化 , 不违天时 , 并为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安排下美丽的故事 。
对农耕民族而言 , 秋季意味着收获 , 而收获则意味着一年辛勤的结束 。 当人们从沉重的农忙中解脱出来 , 有时间去品味丰收的喜悦时 , 月亮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份愉悦 , 渐渐地圆了起来 。 于是 , 在月亮最圆的那天 , 人们把一年的收获做成圆形的点心来庆祝这天人共乐的时刻并赋予这天一个好听的名字--"中秋节" 。
在中国传统里 ,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等两个节日并称为"三节" ,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三个节日 。 每逢中秋佳节 , 家人朋友总要欢聚一堂 , 共同吃月饼、赏月亮;即使是那些漂泊在外的旅人 , 吃一口月饼 , 看着天涯共此时的明月 , 也能感受到来自遥远家中的温暖 。 古往今来 , 在这个饱含了人们对家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的日子里 , 诞生了无数故事 。
|文化周刊|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本文图片

《嫦娥执桂图》 。
苏轼兄弟的中秋情谊
一提到写中秋的诗词 , 人们脑海中首先出现的一定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 丙辰年的中秋 , 苏东坡身在密州 , 暂且忘记了世间忧愁 , 与身边友人饮酒直至天明 , 在半醉半醒之际 , 却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辙 。 于是 , 就有了那首"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苏东坡有感于"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这桩千古难全之事 , 但仍盼望圆月能将自己的心意捎给亲人 , 问一句平安 。
在作这首词的时候 , 苏氏兄弟其实已经七年未曾见面了 , 难怪苏东坡举杯问月的语气中多少带着点责备 。 也许月亮真的有灵有应 , 仅仅过了一年 , 兄弟二人因工作调动而在赴任途中相遇 , 并共同度过了三个多月时光 。 又到中秋时节 , 兄弟二人却终究不能因私情耽搁太久 , 过了佳节 , 两人就要分别踏上新的旅程 , 这一分别山高水长 , 又不知何日才能相逢 。 对着明月 , 两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去年苏轼寄给苏辙的《水调歌头》 , 苏辙情绪低沉 , 即兴创作了另一首《水调歌头》 , 赠予自己的哥哥作为临别纪念:"离别一何久 , 七度过中秋 。 去年东武今夕 , 明月不胜愁 。 岂意彭城山下 , 同泛清河古汴 , 船上载凉州 。 鼓吹助清赏 , 鸿雁起汀洲 。 坐中客 , 翠羽帔 , 紫绮裘 。 素娥无赖西去 , 曾不为人留 。 今夜清尊对客 , 明夜孤帆水驿 , 依旧照离忧 。 但恐同王粲 , 相对永登楼 。 "而苏轼毕竟是哥哥 , 看到弟弟因为离别如此失落 , 便再次创作了一首《水调歌头》赠与苏辙:"安石在东海 , 从事鬓惊秋 。 中年亲友难别 , 丝竹缓离愁 。 一旦功成名遂 , 准拟东还海道 , 扶病入西州 。 雅志困轩冕 , 遗恨寄沧洲 。 岁云暮 , 须早计 , 要褐裘 。 故乡归去千里 , 佳处辄迟留 。 我醉歌时君和 , 醉倒须君扶我 , 惟酒可忘忧 。 一任刘玄德 , 相对卧高楼 。 "这两首《水调歌头》寄托着苏氏兄弟二人的款款情深 , 弟弟嗟叹人生如寄 , 最后难免如汉末王粲一般 , 不得回归故里 , 哥哥则以东晋谢安类比 , 告诉弟弟自己早已明白其心意 , 会尽早从官场抽身 , 共享兄弟怡怡之乐 , 一任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笑话兄弟二人胸无大志 。
国画中的苏东坡与中秋月 。
转眼间 , 二十年过去了 , 苏轼、苏辙二人均已是垂暮之年 , 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像当初约定的那样逃出世俗的网罗 , 苏轼更是被一贬再贬 , 直至跨海而至儋州 。 中秋又至 , 苏东坡再次抬头观月 , 隔着海峡 , 他举起酒杯 , 又为弟弟写了一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 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 看取眉头鬓上 。 酒贱常愁客少 , 月明多被云妨 。 中秋谁与共孤光 。 把盏凄然北望 。 "这一年的中秋 , 苏东坡在儋州举杯 , 让月亮代自己问候远方的弟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