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二 )


海南古代独特中秋习俗
苏东坡虽然乐天知命地自称"我本海南民 , 寄生西蜀州" , 但作为谪臣贬官 , 每到万家团圆之际 , 心绪难免有些不宁静 。 可是 , 如果苏东坡只是一名游客 , 中秋来海南游玩 , 则自然另有一番滋味 。
|文化周刊|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本文图片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 。
海南四季常绿 , 农时自然也与别处不同 , 中秋在海南少了一分对一年耕作的总结 , 多了一分对家人团圆的期盼 。 据《正德琼台志》记载 , 海南自古有"中秋翫月"的风俗 , 所谓"翫月" , 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赏月" 。 赏月自然要吃一些茶点 , 而在那个贫富分明的时代 , 城市和乡村中秋习俗还略有不同 。 对于富足的城镇居民而言 , 他们"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 , 海南古代平日里以食薯蓣为主 , 吃白面自然是一种奢侈 , 而以面制成大饼则更是奢侈中的奢侈 。 海南在旧时交通不便 , 城镇居民又常有亲友出外经营 , 亲友一别则成年累月不得相见 , 或竟成永别 , 所以 , 面对着圆圆的月亮 , 人们分饼而食 , 共同祈求团圆和平安 。 对那些生活在乡村的人而言 , 平日里聚族而居 , 自然不会为团圆之事发愁 , 既然不愁团圆 , 吃一个奢侈的白面饼也实在没有必要 。 于是在海南的乡村每到中秋节 , 则"俱煑天南星剥食曰剥鬼皮" , 在一年月亮最亮的这天 , 人们以"剥鬼皮"来驱邪避讳 。 只是天南星有毒 , 即使煮熟也无法直接使用 , 此天南星应是芋艿之属 。 吃团圆饼和吃芋头的习俗都流传到了现在 , 有民谣曰:"八月十五是中秋 , 有人欢喜有人愁 。 富裕人家劏牲口 , 穷苦人家食芋头" , 只是在今天 , 这首民谣已经成为了老人与晚辈开玩笑的谈资 , 早已没有当初的苦涩滋味了 。
相比于吃东西 , 小孩子们玩心更重 , 他们抓住或青或黄的蜻蜓 , 用丝线将蜻蜓绑好 , 像放风筝一样牵引着 。 海南虽然炎热 , 但过了中秋毕竟也会渐渐转凉 , 是该和蜻蜓说再见了 , 这不由让人想起那句歌词:"抓住那只蝉 , 以为能抓住夏天" , 原来我们离古人并不遥远 , 明月千里 , 也同样映照着千年 。
当代海南 "共有一个月亮"
风俗是在改变的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的进步 , 中秋节的团聚早已不是问题 , 而富足的生活也使各地衍生出许多有意思的中秋风俗 。
|文化周刊|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
本文图片

五代.《浣月图》 。
如果说在海南中秋哪里最壮观 , 那一定非三亚莫属 , 中秋夜里 , 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围坐在海边沙滩上 , 那时节 , 整个海滩人潮涌动 , 欢声笑语和海涛一起澎湃 。 而儋州人擅长唱调声 , 逢年过节总有声势浩大的调声赛歌 , 中秋节自然不会例外 , 在中秋节的儋州 , 除了大海和人海 , 还有一片歌声的海洋 。
在海南东北部的琼海、文昌两地 , 由于许多人家都有亲属在南洋谋生安家 , 有些甚至几代人都不曾回琼 , 但是家乡的亲人却不曾忘记这些远方的游子 , 过去每到中秋 , 琼海、文昌的人们都会用竹签和油纸做成孔明灯 , 在月明之际放飞 , 为不曾谋面的亲人们带去家的问候 。
又到中秋佳节 , 无论是否能够回到家人身边 , 明月都将人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 正如当年巴金和曹禺在一生中最后一通电话中所说的:"我们共有一个月亮""我们共吃一个月饼" , 你的心有多大 , 明月就能照到多远 。
【|文化周刊|在这天,明月将人们的心联系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