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哥哥》:至死是少年?也大可不必( 五 )



中年不油腻的法则之一 , 或许还有一条“别长大” , 但不是成为“巨婴” , 而是作为“赤诚的少年” , 可以自己感时伤怀 , 但影响别人倒也不必了 。
尾声.
按照《披荆斩棘的哥哥》的节目设置 , 33位选手最终将剩下17人组成部落 , 比起两季《乘风破浪的姐姐》各自从30位姐姐中选出7人成团的比例 , 竞争力要明显低了不少 。

除此之外 , 将最终产生的胜利者们称为“部落”而不是“成团” , 又将竞赛的性质软化到了新的程度 , 哥哥们不像是来比赛的 , 更像是来参加一场其乐融融的团建 。

|《披荆斩棘的哥哥》:至死是少年?也大可不必
本文图片

坦白讲 , 相比于30岁+的姐姐们所遭遇的行业困境 , “哥哥们”的确缺乏“厮杀”的动机 , 他们既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 , 不需要突破年龄的桎梏 , 也不需要阐释自己父亲、丈夫之外的身份 。

中年男性能够出演任何角色 , 20岁的学长 , 30岁的高管 , 40岁的单身父亲 , 50岁的职场前辈 。 对照“姐姐” , 如果自然老去 , 30岁后 , 几乎遇不到合适的角色;而如果继续保持青春容颜 , 又会产生另一种尴尬 , 萝严肃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 , “当她们这样稚嫩脸硬演到中年人阶段时 , 那感觉就太违和了 。 ”

于是 , 哥哥们面前唯一的“荆棘”可能就是“油腻”了 , 为了“去油” , 最安全的着力点显然是成为清爽的“少年” 。

然而 , 过分强调少年 , 本身也是一种油腻 。 在难以忽视的性别红利下 , “少年”的话语遮蔽了背后的矛盾 , 哥哥们被塑造为历经艰险的生活“受难者” , 人至中年 , 苦尽甘来 , 只需要回归一种澄澈状态 , 向观众承认 , “男人至死是少年” 。

|《披荆斩棘的哥哥》:至死是少年?也大可不必
本文图片


很大程度上 , 《哥哥》是对现实社会中中年男性和女性处境的基本映射 。 因为资源分配的不对等 , 中年男性无需像女性一样面对竞争和厮杀 , 年轻的时候他们不缺机会 , 而长达数十年的事业周期也让他们在步入中年后尚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的余力 。

但事情也有两面性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他们的“江湖地位”不复以往 , 回归家庭又发现妻子不再需要他 , 孩子也已经长大 , 此时 , 他们或许只能面对被逐渐忽视、边缘的命运 , 成为一个被束之高阁的“摆件” 。

不过 , 部分男性的命运之所以走向“沉默的中年男人” , 也是传统性别角色规训所带来的副作用之一 。 在只有阳刚、成功才是优质男性的标准之下 , 唯有自己独自消化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

这样说来 , 如果《哥哥》将立意放在男性的中年危机上 , 或许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

但可惜的是 , 在第一季《姐姐》“高开低走” , 第二季《姐姐》直接成为“广告开会”的招商节目后 , 《哥哥》节目组仍未能吸取全部教训——《姐姐》的问题本质不在于女性力量没能得到释放 , 反而成为商业附庸 , 并不在于过于关怀女性 , 以致被部分观众认为“挑起性别对立” 。

可能为了让各方观众感到满意 , 《哥哥》去掉了潜在引起争议的部分 , 努力端水平衡 , 却反而导致了整个节目显得不温不火 , 市场反应也是尴尴尬尬 。

大概还是动机不足吧 。 不过 , 随着节目的更新 , 观众显然渐渐发现了打开它的正确方式——只要把它当作一档中年男人的搞笑综艺 , 窥探中年男性的脆弱与危机 , 或许它还是个不错的观察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