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子村|东北三合院 满语活化石——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黑龙江省三家子村

三家子村|东北三合院 满语活化石——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黑龙江省三家子村
本文图片

三家子村|东北三合院 满语活化石——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黑龙江省三家子村
本文图片

三家子村|东北三合院 满语活化石——走进国家级传统村落黑龙江省三家子村
本文图片

▲图为三家子村百年满族民居
澄澈的蓝天中偶尔漂浮着几朵厚厚的白云 , 像触手可及的棉花糖 , 像幕布上悬挂的卡通挂饰 , 虫鸣鸡叫不绝于耳 , 道路两旁的房屋与树木错落有致 , 三家子村给人的第一感受既宁静又热闹 , 满满的朴实烟火气在村落中升腾 。 走进这座满族聚居地 , 少数民族和满汉文化融合的气息扑面而来 。 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家子村 ,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 , 嫩江东岸 , 行政区划上属于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 。 三家子村的历史渊源要追溯到清朝初期 。 当时 , 满族先人原住吉林长白山一带 , 清朝初期随萨布素将军抗击沙俄迁到黑龙江 。 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之战后 , 驻防卜奎(今齐齐哈尔)的水师兵士计、陶、孟三家于1689年 , 也就是康熙二十八年在萨布素的允许下 , 带领家人选择了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 。 满语称此地为“伊兰孛” , 译成汉语即“三家子” 。 此后 , 陆续又有关、吴、赵等姓的满族人迁到这里 。
传统民居历经兴衰
2012年 , 三家子村因其满族聚居地和满语活化石的民族特色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 作为满族聚居地 , 这里有典型的满族传统民居 , 遗憾的是 , 随着百年变迁 , 受各种内外因因素的影响 , 那些最古老的民房已所剩无几 。 “这间房子被修复了几次 , 主人常年在外 , 修复工作由村委会负责 , 主要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保护 , 房子很早就没有人居住了 。 ”三家子村村支书带采访人员参观了一处标有“百年民居 重点保护”字样的满族草房 。 之所以叫草房 , 因为其外墙是由黄泥、干草混合成的大块垒砖修建而成 , 之前 , 村民对房屋的修复方式也是在外墙不断敷上新的黄泥干草混合物 。
在三家子村保留的百年民居属于木构屋架庞大的满洲式老屋 , 旧式圈炕、鱼罩、摇车 , 以及木制香炉碗等具有满族特色的建筑物及物件也散落在满族居民手中 。 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多为三间 , 称为三合院 。 三合院的格局多为正房三间 , 也有五间的 , 东西厢房多为两间 , 中间开门 , 两旁为窗 , 窗棂为着落式样 , 为三扇木棂窗 , 外糊魄窗纸 。 草茅盖顶 , 用草绳或灰泥固定 , 通常坐北朝南 。 室内里间北、西、南三面围炕 , 晚辈睡北炕 , 长辈睡南炕 , 西炕为供神供祖处 。
人们居住结构的形成往往不仅是现实的物质条件驱动的结果 , 往往也折射出一个民族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深层的文化心理 。 从文化的层面看 , 建筑格局往往是一个民族内在文化心理的投射 , 是人们生命方式的别样显现 。 同时 , 建筑格局对于一个民族审美思想的形成、固化 , 生活方式诸多方面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 。 满族民居也正是在与满族人的文化心理的双重激荡中 , 凸显着自身蕴含的价值观念、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 , 彰显着独特的文化品格 。
这一点在满足传统民居的建造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 满族人喜欢群居 , 四世同堂是常见的 , 有的老人已经有了玄孙 , 仍然愿意五世同堂住在一起 。 所以家家都住“对面炕” 。 对面炕指的是南炕和北炕 , 西炕很窄 , 因有祖匣在西墙上方供着 , 所以西炕不许坐人 。 南北炕炕稍安有炕柜和放被子的“被格套” , 西炕放有“炕琴”的矮柜或“坦箱” , 上面放有一些摆饰 。 房子都盖成向阳的 , 房子的中心线要躲开前面近处的烟筒、柁和山花尖及远处的山尖 。 前面的窗子每间都是双排 , 而每间屋后面的窗子都是单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