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简明月饼史:举头望明月,低头啃月饼

【月饼|简明月饼史:举头望明月,低头啃月饼】中秋节临近 , 月饼是妥妥的C位 。 月饼又叫团圆饼 , 是天上月圆与人间团圆的象征物 。 从历史上看 , 月饼首先是作为祭品出现的 , 表达的是人对月亮的敬意 , 这也是一种“文化消费” 。 发展至今 , 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已成为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 。
月饼|简明月饼史:举头望明月,低头啃月饼
本文图片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据史料记载 , 早在殷、周时期 , 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 , 或许这就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 , 引进芝麻、胡桃 , 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 , 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 , 名曰“胡饼” 。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 , 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和怡 。 ”而“月饼”一词 ,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 , 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 , 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 , 并且是“四时皆有 , 任便索唤 , 不误主顾” 。
月饼成为中秋节的特色食品 , 始于元末 。 传说当时中原广大人民反抗元朝暴政 , 预备发动起义 。 为避开元军耳目 , 起义者事先将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中 , 传送到各地 。 到了起义那天 , 群起响应 , 如星火燎原 。 朱元璋以明代元后 , 便将当年起兵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 , 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 由此形成独特的中秋节习俗 。
月饼|简明月饼史:举头望明月,低头啃月饼
本文图片

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逐渐流传 , 明人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 , 如沈榜《宛署杂记》:“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 , 大小不等 , 呼为月饼 。 ”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 , 民间以月饼相遗 , 取团圆之意 。 是夕 , 人家有赏月之燕 , 或携榼湖船 , 沿游彻晓 。 苏堤之上 , 联袂踏歌 , 无异白日 。 ”由此可以确定明朝时月饼已为中秋应节之食物;而且也说明圆如满月的月饼有了象征月圆和团圆的意义 。
到了明末 , 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 , 制就银蟾紫府影 , 一双瞻兔满人间 。 悔煞嫩娥窃药年 。 奔入广寒归不得 , 空劳至杵驻丹颜 。 ”这说明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 , 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 , 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 , 品种也不断增加 。 特别是紫禁城里的月饼种类更多 ,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奶酥皮、油酥皮、香酥皮 , 以及糖、枣、蜜饯果脯、芝麻椒盐等馅料的月饼 , 在当时宫中都能吃到 。 据《清宫膳食档案》记载 , 清宫在八月十五的前后几日都要制作月饼 , 所用木模纹饰图案各异 , 规格各不相同 。 据说慈禧太后就特别喜欢“翻毛月饼” , 这种月饼的外皮非常细密轻薄 , 轻轻一咬就会有小片的外皮片片剥落下来 , 就像鹅毛飞舞一样 , 所以叫“翻毛月饼” 。
月饼|简明月饼史:举头望明月,低头啃月饼
本文图片

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记载的民间月饼有刘方伯月饼 , “用山东飞面 , 作酥为皮 , 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 , 微加冰糖和猪油儿馅 , 食之不觉甚甜 , 而香松柔腻 , 异乎寻常” 。 一看这馅料 , 妥妥的五仁月饼啊!袁牧还颇为“明府家制”的“花边月饼”所陶醉 , 他曾经专门用轿子延请明家的大厨来家做月饼 , “飞面拌生猪油子团百搦 , 才用枣肉嵌入为馅 , 裁如碗大 , 以手搦其四边菱花样 。 ”在袁枚看来 , “明府家制花边月饼不在山东刘方伯之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