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的象形字怎么写( 五 )


(1)引导学生理解“仍然” 。(情况没有发生变化) (2)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很多年过去了,我做着外公当年做的事,表达了我对外公的爱 。)
教师:是啊,多少年过去了,丹丹长大了,仍然是雨在下,仍然是外公和“我”,仍然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不变的是倾斜的伞,不变的是温情的伞,不变的是深深的爱 。回到家里,我接过外公递过来的毛巾,看 。
5.象形字的故事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 。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 。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 。“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 。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 。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 。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 。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 。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 。“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 。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 。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 。这叫反哺 。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 。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 。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 。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 。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 。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 。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 。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
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 。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 。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 。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 。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 。)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 。
汉字里象形字不多 。《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 。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 。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 。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 。
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 。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 。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 。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 。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 。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 。“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 。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 。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