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人杰|诗歌的高原意象——陈人杰藏区题材诗集《山海间》读后

读罢援藏七年却出生于杭州湾的诗人陈人杰关于藏区题材的诗集《山海间》 , 我夜不能寐 , 很有些兴奋 。 这与多年前读过的另一部名为《消失的地平线》的书之后 , 所产生的感觉颇相似 , 那书是一个叫詹姆斯.希尔顿的英国人所写 , 讲的是几个西方人闯入中国藏区的奇妙经历 。
陈人杰|诗歌的高原意象——陈人杰藏区题材诗集《山海间》读后
本文图片

我是进过西藏的 , 走的青藏线 , 从格尔木兵站出发 , 过唐古拉、沱沱河 , 经那曲、当雄 , 直抵拉萨;因是跟送给养的军车队同行 , 一路浩浩荡荡 , 没觉着藏区有多神秘有多艰险 。 我知道 , 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走马观花与长期在此生活的人 , 其感觉是绝不会一样的 , 但对写藏区的文字 , 灵敏度还是有的 。 因此 , 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生发出一些关于时间、空间 , 年龄和心灵世界的哲思 , 甚至还期待圆一个香格里拉式的奇谲而遥不可及的蓝月之梦 , 这或许就是作者在题记中所引康德的所谓“星空与道德法则”所致吧!
陈人杰在其《冻红的石头》一诗中 , 写到我去过的那曲:“看见旷野里的石头冻得通红像孩童的脸 , 而另一些石头黑得像铁像老去的父亲它们散落在高原上 , 安然在地老天荒的沉默中从不需要人类那样的语言”……读到此 , 我眼前浮现出儿时挑煤的山路上父亲那张“黑得像铁”一样的脸……其实 , 这种诗的感应 , 完全得益于作者视觉意象的完美把握 。 同样 , 在我也曾去过的羌塘 , 作者写了《喊疼的树》 , 即那些“新栽的”“在西风中喊疼的树”;这些树 , 被“冰雪推敲着” , “像浪子 , 被故乡那巨大的吊瓶维系……”读到此 , 我同样也感觉到了心口的疼痛 。
美国的诗评家沃伦将听觉的意象和肌肉感觉的意象称为限定的意象 , 而将视觉意象与其他感觉的意象称为自由的意象;前者是阅读时感觉相同的意象 , 故为限定的;后者因人而异 , 故是自由的 。 对诗的意象 , 陈人杰是深谙其道的 。 他与当下许多新锐的诗人相比 , 其操弄意象的技巧似乎也要高出一筹 。 因此 , 他在西藏“宏大的旷野里”才能随意“舒展抽象的力量”;当然 , 他也承认:在雪域高原蓦然而至的孤独面前 , 其心灵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敏感:“横断山脉的回声里盐井村像史前留下的蛋还不曾孵出任何东西”;“米堆冰川”是天下“最高的宁静”……
【陈人杰|诗歌的高原意象——陈人杰藏区题材诗集《山海间》读后】陈人杰不愧是意象运作的高手 , 他诗集前半部分的许多短诗 , 颇似“词语表现的画” , “画”风类似焚高与莫奈 , 重在写意而不是写实;但也有些句子太过于抽象 , 让人难以捉摸 , 也许是心像的清晰度与具体细节相差太大 , 无论明喻或暗喻 , 其媒介物都应该葱茏而有视觉冲击力 。 比如艾略特《荒原》中的“河”的意象 , 虽不是明确的陈述 , 却是含蓄的表达 。
意象派诗人庞德给意象下的定义是:“在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 陈人杰显然受此影响颇深并努力在其诗中孜孜以求:“荒涧鸟鸣是春天的偏旁”“时间的缝隙卷来群星”“桑花多像春天的胎记”“只有砥砺的寒光被称之为最后,纯粹的精神”……看得出来 , 作者似刻意不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 , 在诗的节奏上 , 也试图用音乐性的短句来加强意象的明晰度 。 应该说 , 这种诗的探索精神是可嘉的 , 但也要容忍其难免的败笔 。
我发现 , 陈人杰诗集的后半部许多诗 , 善用“意象叠加”来铺排内心的郁积——这里指的是情感深层次的沉淀后的一种表达方式;例如他在写“矮脚牦牛的标本”时 , 避开“角”的具象而选择“刀锋”的光 , “烈焰”的野性 , “花”的“绚烂”等一系列意象 , 叠在一起 。 其实 , 意象在并置间无须有比喻关系 , 只须一个意象放在另一个意象之上 , 同时空并列 , 或是异时空跳跃 , 而意象迭加的意象之间却有比喻关系 , 可以几个意象作喻体 , 来暗示一种情感 , 或善或恶 , 达到极致 , 造成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 。 例如诗人写牦牛以自己“训从的死” , 制成“活蹦乱跳的标本” , 因而展示出人性之“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