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打造摩登都市诗意栖息地,乡村振兴的空间重塑蕴涵独特美学价值( 二 )


同济大学|打造摩登都市诗意栖息地,乡村振兴的空间重塑蕴涵独特美学价值
文章插图

▲ 金泽莲湖村风光宜人
还有被网友称为新时代“世外桃源”的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不仅拥有古桥、古宅、古牌坊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是“黄桃之乡”。基于此,吴房村在保留田间作物、水系河道和古树的前提下,打造了绿田粉墙黛瓦、曲径回廊古木、小桥流水人家的社区,与桃林相映成辉。“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如今,吴房村产业兴旺的同时,桃林已是最美的名片。
同济大学|打造摩登都市诗意栖息地,乡村振兴的空间重塑蕴涵独特美学价值
文章插图

▲ 从空中俯瞰村民的房屋被桃花包围美丽而壮观
“乡村美学并不局限在空间的视觉化升级,更应成为展示乡村文化内涵的平台。”张立认为,只有在文化输出上做得更多,才能更好地带活乡村经济。
以我国台湾省南投县桃米村为例,在1999年遭遇“9·21”地震后一度陷入凋敝,而如今一举成为著名的“青蛙小镇”,靠的就是文化输出。据悉,我国台湾省有29种蛙类,其中桃米就有23种。在桃米村,原住民接受培训后成为了导赏员,带领游客寻找青蛙、分辨不同种类青蛙的叫声、讲授关于青蛙的知识。村民对当地文化的高度认同,无形中感染了每一位游客。
“地脉要保护,文脉要传承,人脉也要接续。桃米村的案例提示我们,打造具有美感的乡村,‘人’远比‘屋’重要。”刘悦来说。
拒绝“千村一面”
在“面向未来”中开发美学新特征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要重新发现乡村日常生活的文化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经济、生态与美学价值的有机统一,当代中国要营建的乡村不是简单的怀旧、复古,或者是对古老乡村的复制性重建,我们应该着力于构建 ‘面向未来’的乡村。”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看来,在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双重影响下,上海的乡村振兴必须在做出科学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释放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在面向未来的“自然建造”中,根本的落脚点是更好的人居生态共赢共生,允许更多建筑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共享和共生。
同济大学|打造摩登都市诗意栖息地,乡村振兴的空间重塑蕴涵独特美学价值
文章插图

▲朱家角镇林家村
其实,不论是莲湖村,还是吴房村,它们的美亦有共同点——与江南文化一脉相关。“但这又绝不意味着乡村之美就止于此。美绝不应该是千篇一律。”张立进一步举例,同为江南水乡,江浙等地与上海亦有不同。比如,朱家角保留的明清建筑中,观音兜就典型地体现地缘特征。在“稻花香飘、炊烟缭绕”的田园诗形象外,上海乡村之美实则还有“海派”的一面。
根据张立多年的田野调查,上海的部分乡村民居中尚保留着20世纪初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但反观当下,上海本地的乡村似乎缺了一股“海味”。
所谓“海派”,代表着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的精神。刘悦来同样认为,“并非只有拥有历史村落,才能体现乡村的文化之美,没有文保建筑的村镇也可以开发新的美学特征。”当地的地脉、文脉固然要传承,但乡村之美,也需要面向未来的开拓创新。


作者:吴金娇 樊丽萍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姜澎

【 同济大学|打造摩登都市诗意栖息地,乡村振兴的空间重塑蕴涵独特美学价值】*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