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我们需要一个中秋节,坐在月下,和月亮说一会儿话( 二 )


韦应物在凉夜散步 , 想起弃官隐居的丘员外 。 不劳查阅背景资料 , 我们也可隐隐猜知 , 诗人想到丘员外 , 其实就是想到他自己 。 虽然一生身在仕途 , 但韦应物心中似乎始终有个背景 , 或曰人生的底色 , 即他的出世之情 。 这个背景 , 从他多次闲居寺院 , 从与僧道的交游 , 以及从他的诗中皆可得见 。
人的存在不只是这个显在的“我” , 我所见的、所做的、所说的、所爱的、所恶的、所想的 , 无不是我的一部分 , 所谓万法皆我 。 韦应物怀想丘员外 , 也是他内心的一个显化 , 是他想象中的另一种生活 。
“空山松子落 , 幽人应未眠” , 表面上看 , 是他在想象空山和丘员外 , 丘员外或许真的未眠 , 但我们无从知晓 , 也不重要 。 纵使诗人文思神远 , 视通万里 , 所想画面合乎事实 , 他的想象仍是他的想象 。 对于诗境 , 真正重要的是以我揣彼这份情致 , 就像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 , 幽情淡景 , 意态闲妙 。
幽人未眠 , 谁是幽人?是丘员外 , 更是诗人自己 。
落叶|我们需要一个中秋节,坐在月下,和月亮说一会儿话
文章图片

南宋 夏圭《松溪泛月图》
03
十五夜望月
/ /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 /
中秋节 , 在我们家乡 , 不叫中秋节 , 只叫“八月十五” , 如同元宵节也不说元宵节 , 只说“正月十五” 。 初一、十五 , 这些词本身寓意已足 。
十五夜望月 , 就是中秋望月 。 如果颠倒词序 , 改成“望月十五夜” , 感觉有什么不同?词序改变 , 焦点也随之改变 , “十五夜望月” , 十五夜是背景 , 望月的动作是焦点 。 读唐诗 , 先需玩味诗题 , 切莫囫囵滑过 。
此诗题下原有一句小注 , 曰:“时会琴客” 。 据此可以推知 , 诗人望月时并非孤身一人 , 而琴曲中有《秋思》 , 既与琴客聚会 , 诗中所说的“秋思” , 也一定特有所指 。
然而奇怪的是 , 在这首诗中 , 几乎感觉不到其他人的存在 , 只有诗人独自在月下怅望 。 这是为什么?我们来读诗 。
“中庭地白树栖鸦” , 月光落在中庭 , 树上悄然无声 , 地白和栖鸦 , 是月夜在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 。 “冷露无声湿桂花” , 夜路的冷和湿桂花的香 , 来自触觉和嗅觉 。 强烈的身体体验 , 传递出月夜凝重的寂静 , 静得没有人似的 。
我们知道有个诗人在现场 , 他在用感官觉知这个月夜 , 但只是觉知 , 不做任何判断和解释 。 不一定真有桂花 , 可能是他在望月 , 久久痴望 , 从月中隐约的桂树上 , 幻化出了桂花香 , 如同唐初宋之问在《灵隐寺》中所写:“桂子月中落 , 天香云外飘” 。
“今夜月明人尽望” , 这句传出诗人的声音 , 像一个画外音 , 尽望之人 , 有他遐想中的天下人 , 有他怀念的某些人 , 也包括正在望月的他自己 。
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序中所注的琴客 , 方始现身 。 知道了与琴客聚会的背景 , 我们可以重新感受开头的寂静 , 正是在欢会琴声告终之时 , 中庭地上月光之白 , 才骤然被看见 , 树间寒鸦的无声 , 才顿时被听见 。 接着从寂静中触到露水的湿冷 , 袭来桂花的芬芳 。 欢聚之余 , 诸人清宵望月 , 感叹琴客曲中的秋思 , 不知今夜将落向谁家 。
若不知时会琴客 , 也不妨碍其为好诗 , 只不过情景稍有不同 。 没有琴客 , 我们可将“秋思”还原为字面意思 , 即感秋之思 。 中秋佳节 , 普天之下同望一月 , 有人团圆 , 有人离散 , 感秋之意 , 苦乐各别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一个“落”字 , 如同月光 , 慈悲浩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