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谢谢怎么写

1.维吾尔的资料多一些,谢谢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 。
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结”的意思 。“维吾尔”一名最早见于汉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纪的《魏书·高车传》,被译写为“韦纥”,是指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 。
公元7世纪开始称作“回纥”(《新唐书》卷217);788年又改译为“回鹘”(《资治通鉴》卷233),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宋及五代 。元明时期一般译为“畏兀儿” 。
1934年民国新疆省政府正式规定“维吾尔”为汉译民族名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卢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的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等 。
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共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称为老维文 。1960年以后,曾进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创制了一套新维文 。
1982年起恢复使用老维文 。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 。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均产生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它对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
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孕育过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 。其中较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高昌古城(公元前1世纪至13世纪末)、交河古城(公元前2世纪至13世纪末)和楼兰古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等;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故地的历史见证;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伊敏和加墓等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 。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 。到了16世纪,伊斯兰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维吾尔地区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 。
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派别的依禅派,还有少数人信仰瓦哈比派 。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禅派活动的重要内容 。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 。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 。
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维吾尔族非常注重礼仪 。
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 。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双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仪式“都瓦” 。
有时互相见面时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