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捕蝉、喂鸭、拾蝉蜕的少年时代|徐建融( 三 )


此外 ,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 , 更多见咏蝉的名作、名句 , 尤以虞世南的《蝉》至今为妇孺皆知 , 朗朗上口: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意谓一个人的成就 , 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登攀 , 而不能仅借贵人的提携扶持 。
至于图画中的蝉 , 则以近代齐白石画得最多也最好 。 他常常以工细的“黑头”蚱蝉 , 配以粗放的烂漫红叶 , 使工与放、漆黑与朱红 , 形成强烈的对比统一 。 尤其是蝉翼的描绘 , 筋脉细入毫芒而又精神焕发 , “可惜无声”而又“大音稀声”、胜于有声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唐云、陈佩秋、胡若思等先生有时也画蝉 , 要我在乡下捉了送去作写生的粉本 。 所作虽各有千秋 , 无奈已有“崔颢题诗在上头” 。 我偶尔也画蝉 , 画法上“述而不作” , 全宗白石老人 , 但题款以诗词 , 庶使意在画外 。
蝉|捕蝉、喂鸭、拾蝉蜕的少年时代|徐建融
本文图片

红叶黑蝉/齐白石
左思《吴都赋》:“檀栾蝉蜎 , 玉润碧鲜 。 ”木华《海赋》:“朱焰绿烟 , 窈眇蝉蜎 。 ”蜎 , 段玉裁引《广雅》释作孑孓 , 为蚊子羽化前的幼虫 。 我以为当为“若虫”即蝉蛹 。 因为 , “蝉蜎”喻仪态优雅美好 , 而蚊自古至今为人类所讨厌 , 将讨厌的蚊子与美好的蝉联系在一起实在没有道理 。 今天的高科技摄像 , 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蝉蜎羽化蜕变的快镜头全过程 , 那种无比稀有的生命绽放 , 婉娈妙曼 , 轻巧牵萦 , 正如李善、李周翰的注“蝉蜎”:“烟艳飞腾之貌”“远视貌” 。 难道古人竟无聊到如此的有心 , 会在半夜凌晨起来 , 静静观察从泥土中钻出来的“若虫”爬到树干上后进行的蜕化?否则的话 , 怎么又会有如此精准的形容描述呢?
蝉蜎同时又作“婵娟” 。 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 , 增婵娟以此豸 。 ”“此” , 这个;“豸” , 没有脚的虫 , 当指蝉蛹“若虫” 。 李商隐《霜月》诗有云:
初闻征雁已无蝉 ,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 。
如果说 , 由蜎而蝉 , 是蝉的一次生命升华;那么 , 由“无蝉”而“婵娟” , 是蝉的又一次生命升华 。 “婵娟”之于“蝉蜎” , 于笼而统之、“夏虫不可语冰”的仪态优雅美妙之外 , 从此又增加了两个高冷的实义:美女和月亮 。
少年时捕蝉的暑期生活 , 是那样的欢快美好 。 可是今天 , 从那一次偶然的相遇之后 , 就再也没见过任何一个孩子同他的爷爷一道或独自出来捕蝉 。 这也难怪 , 今天的孩子们 , 学习的压力实在太沉重 , 而他们的娱乐活动 , 实在又太多样 。 俱往矣 。 又到中秋 , 且剥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两阕:
蝉蜎夏 , 早起趁晴天 。
树影薫风黏聒噪 , 不知身在古诗篇 。
能不忆蝉蜎 。
婵娟月 , 秋水泻长天 。
征雁初闻无聒噪 , 语冰不可转高寒 。
千里共婵娟 。
作者:徐建融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来源:文汇笔会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