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古建师徒传承

在信息化智能化风靡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 仍有一支靠着“手把手”传承技艺 , 父子、师徒“传帮带”世世相袭的队伍 , 这支队伍就是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简称“三孔古建”) 。 没有机器轰鸣 , 没有催促扰动 , 在房梁上、在木架间 , 他们口传心授、心手相印 , 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古建筑维修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
历史溯源
历史上 , 曲阜长期接近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心 , 比如中原、北京 , 因此其建筑风格基本属于北方官式体系 。 又因是孔子故里、儒学中心 , 曲阜建筑工艺、工匠传承体系极具完整性、连续性和自身特色 , 世代延承 , 从未间断 。
|三孔古建师徒传承
本文图片

三孔古建三代匠人合影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 , 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3月的曲阜县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修缮队 , 是专业负责曲阜境内文物建筑日常保养与维修工程的施工队伍 , 担负着曲阜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工作 , 是国内最早的古建修缮队伍之一 。
三孔古建的技术工人均来自孔府修缮世家 , 祖辈、父辈就从事孔氏家族房屋的修缮保养 , 父传子 , 子传孙 , 通过家传、师传 , 一代代积累 , 一辈辈接续 , 传承有序 。 这些从事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彩画作的工匠们是三孔古建的基石和灵魂 , 是三孔古建的无价之宝 , 根系所在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算代 , 三孔古建的工匠谱系已至第五代 。 70年来 , 三孔古建的这些老工匠们 , 始终致力于中国古建筑营造维修技艺和文化的传承、研究、弘扬 , 始终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原”原则 , 始终坚持传统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 把古老的修缮技艺运用到新时期文物保护事业中来 , 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好评 。
师徒制的当代应用
“大学生多 , 好工匠少” , 说明现代教育更多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吸收 , 而疏于对“理论联系实际”技能的培养 。 具体到古建筑保护维修行业 , 既要求有理论高度 , 更要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 三孔古建一直坚持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作为管理处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 , 严格在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等工种实行 。
新来三孔古建的人 , 至少要专门培养三到五年 , 要使文物保护理念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 , 从有意识进入无意识 ,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 每天坚持开工程现场会 , 或者一对一的指导 , 以工程项目施工现场为课堂 , 采取“现场学习 , 集中培训”的方法 , 理论联系实际 , 老师傅和年轻的徒弟在一起施工 , 一起讨论 , 一起解决问题 , 以老带新 , 传承有序 。 淡季时对工人进行集中培训 , 演示技能 , 提高素质 , 甚至通过技能比赛的形式进行练兵 , 弘扬工匠精神 。
笔者17岁时进入古建队 , 拜师中国古建筑瓦石技艺徐氏传承人徐会臣 , 学习瓦工 , 迄今已40个春秋 。 徐老师要求特别严格 , 初入匠人之门 , 就带我全程参与了山东省第一个落架大修工程——奎文阁落架大修 。 在老师指导下 , 我先细致地做功课 , 翻看前期的图片、资料 , 摸清需要采购什么材料 , 以及去哪里订货等等 , 细致琐碎 , 事无巨细;在脚手架上 , 老师循循善诱 , 耐心讲解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 从历史演变讲到现代传承 , 让我眼界大开 , 学到了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 这四年里 ,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下 , 我迅速掌握了从测量、绘制图纸 , 到施工 , 甚至搭脚手架 , 涉及整个古建修缮工种、工序 , 奠定了全面、扎实的古建修缮技能 , 尤其是领悟到了传统匠人的真髓 。 这种专业技能和眼光 , 让人受益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