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公@重磅文物 带你发现中医之美( 二 )


【 仓公@重磅文物 带你发现中医之美】说到针灸和经络,不能不提成都天回镇老官山三号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这是目前一次性出土医学竹简数量最多的考古发现,被认为极可能是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是现存最早的医学专门著作,打通了汉代医学传承的一大关键环节。
据推测,该墓主很可能是仓公弟子辈的医家,将扁鹊、仓公的医书医学由齐带至蜀地。王莽至东汉时期,四川又出现涪翁、程高、郭玉三代传承有序的名医,应与此密切相关。由故宫博物院提供的东汉时期的一级文物“太医丞印”桥形钮铜印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医生用印,它可能曾被郭玉所用,后者得涪翁、程高真传,精通脉理,有“一针即瘥”(瘥:痊愈)的针刺神技。
与该墓同出土的经穴漆人一起,完整地反映了扁鹊、仓公的“经脉医学”体系,展现出中医针灸学在秦汉之际的成就。
在医科类别方面,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耳目痹医”,唐太医署设立耳目口齿科,北宋及其后设立有眼、口齿、咽喉科。唐代《龙树菩萨眼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因及各种治法。特别是较为详细地说明了金针拨障术(金篦术),开创了手术治疗白内障的先河。此外中国至少在南宋就发明了矫正视力的眼镜,当时叫“叆叇”;乐山一座明代墓葬曾出土一对眼镜镜片,单个直径4.1厘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眼镜实物。
《重楼玉钥》《口齿类要》分别是咽喉科、口齿科专著,妇科医书则有唐代的《经效产宝》、南宋的《妇人大全良方》以及清代的《达生篇》(《胎产辑要》)等。
展览中,明代著名医家夏颧之墓出土的外科手术刀,已具现代柳叶刀雏形,医疗器械的精致反映出当时外科的发展水平。
从卫生与养生
看古人的健康生活
除了治病,防止疾病发生也尤为重要。古人已经知道公共环境卫生对于预防疫病非常关键,传统医学已在强调好的卫生习惯和注意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本次展出的周代铜匜和铜盘,是《礼记》“鸡初鸣,咸盥漱”的真实表达。在《晋文公复国图》画像中,有贵族使用匜和盘洗手的场景,一位女仆用匜给贵族手上浇水,另一位用盘子接水。西汉楚王后赵姬使用的铜鎏金“沐盘”,为我们勾勒出“翠袂半将遮粉臆,宝钗长欲坠香肩”的场景。成都市指挥街遗址出土的骨牙刷,证明至少在唐代中国人就已使用牙刷。
为避免污染水源,史前时期已出现排水沟渠或管道,古人还烧制井甃保护水质,时常浚井改水,或是对井水进行消毒。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用茱萸叶消毒井水,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记载用屠苏酒渣消毒井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疫病中,天花是唯一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现有文献显示中国是最早详述天花,也是最早尝试人工免疫的。天花被认为约在东汉魏晋时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述“虏疮”就是天花,到了北宋就已有治疗天花的专著。本次展览有一些清代的文献,图文并茂展现了种牛痘所用“刀尺牙簪”的形状、规格,俨然一本种痘说明书。
有人认为“养生”是富裕阶层的奢侈生活方式,但对于中医来说,它强调的是平和均衡,是每个人都应该注意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帛书《养生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文献之一,也在本次展览中亮相,全书记载的健身补益方,主要用于滋阴壮阳、增强体力、黑发、益气等。
此次展览中有一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玉柄水晶五珠太平车,堪称清宫“瘦脸仪”。它是一件按摩用具,和现代按摩仪外形高度相似,女性经常用其推拿面部和身体,可以起到舒经活络的作用。用其按摩相应穴位,有舒筋活血的功效,在炎热的夏季与皮肤接触,更有清凉、降温的作用。曾为慈禧近身侍官的裕德龄女士著有《御香缥缈录》,记载了慈禧太后不少美容大法,其中就有每日用玉制的太平车在面部揉搓,以延缓衰老、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