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麻子!《让子弹飞》,过度的解读才是对他的尊重

他被称为鬼才导演,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旗帜鲜明地显示出个人特色:台词简练直白,符合人物气质,画面节奏明快,强化戏剧性。他的电影里,画面内容及故事内涵之丰富,即使经过多次解读,仍能让我们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啧啧称奇。他是姜文,中国电影界的奇男子。他的作品中,热度最高的当属《让子弹飞》,票房6.76亿,豆瓣评分8.9分,影评条数30万。今天,老司机就带大家来欣赏一下他的作品《让子弹飞》,看看到底为什么这部电影能够让无数影评人费尽心思的解读它、赞美它。
张麻子!《让子弹飞》,过度的解读才是对他的尊重
文章插图

故事发生在1920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那一年第一次世界D战刚刚结束,辛亥革命10周年,国内各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时正值北洋时期,往前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辛亥革命的巨变,往后是点燃星星之火,百年伟业的辉煌故事。很多影响中国近百年的重要人物都出现在这个时期。再说地点,鹅城,这是一个杜撰的地点,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参考一下自然学家坎拉德·洛仑茨发现的一个现象:刚出壳的小鹅会依附于它们第一眼看见的动物(一般是母鹅)。鹅城的百姓正如初生的幼鹅,百姓走往哪条路,完全取决于是谁在领导。其实以上内容完全不影响观影,只不过了解之后,更能准确地辨别人物类型的深层动机,而非把土匪和恶霸之间脸谱化。
张麻子!《让子弹飞》,过度的解读才是对他的尊重
文章插图

这故事讲的是蔡锷将军麾下将领张牧之,北洋战乱后放弃军职,沦为占山为王的悍匪贼寇,被称为“张麻子”。在一次行动中,抓获专门买官的马邦德后顶替他成为县长上任鹅城。两个人在鹅城遭遇了土皇帝黄四郎。张麻子不愿屈居人下屈辱“赚钱”,于是便带领出生入死的兄弟与黄四郎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故事的最后,张麻子推翻了黄四郎的统治,但是兄弟们也死的死、散的散,张麻子成为了一个孤独的“胜利者”。
张麻子!《让子弹飞》,过度的解读才是对他的尊重
文章插图

这里有人说最后的胜利者其实并非张麻子,而是黄四郎,影片并未直接描写黄四郎的死亡镜头,而是以一场爆炸交代,暗示了黄四郎生还的可能。同时,影片最末尾,从张麻子面前疾驰而过的火车上也隐隐出现的身影也貌似黄四郎,再结合结局中,几个兄弟在大战胜利之后一致选择离开张麻子前往上海,这几乎可以算是一个明示,几人最后都投诚了黄四郎,追随他而去。
张麻子!《让子弹飞》,过度的解读才是对他的尊重
文章插图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张麻子和师爷与黄四郎的“鸿门宴”。整部电影中,只有这一段是完全采用了单人出境的镜头,这强烈的暗示了三个人的对立关系:张麻子想替死去的六子报仇,师爷想利用六子的死捞一笔,而黄四郎则希望借此试探一下两人的想法。三个人各怀心思,对话中也时不时透漏出针锋相对的意味,同时这一段对话的镜头全程处于逆时针移动状态,通过镜头的位移,把紧张的氛围烘托出来,三个人之间如同火药一般一触即爆。
张麻子!《让子弹飞》,过度的解读才是对他的尊重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对白也强烈的呈现出姜文的个人特色:简单而直白,直白到粗俗。但就是这种略显粗俗的对白中,却透漏出一股意犹未尽的爽快,让我们回味无穷。姜文说过,他的台词全部来源于生活。正是由于台词的生活化,才会有《让子弹飞》对白的朗朗上口,正是因为姜文的台词功底,才会有台词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