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辛弃疾一首奇怪的中秋词,忽然从中秋谈到重阳节,细想却大有滋味( 二 )


辛弃疾也是闲的,享受着自己多年经营的山庄,这里不得不谈辛弃疾文武双全,说他是地主乡绅不假,但是这些成果不是他巧取豪夺过来的,是他少年归宋后,朝廷的奖赏和自己官员的俸禄没有奢侈浪费,而且辛弃疾少年行伍出身,看见过乱世饥馑,他本人又热爱农田,亲自耕作打理,所以才有了这大片的庄园。
所以他才有资格嘲笑那些只依附皇帝的文官和文人。他们文可测字,但是武不能浇园挑水,大约总有飘摇不定的不安全感吧。
辛弃疾忽然来了一句,我倒是想问一声,这宋玉之流,具体有什么可以悲伤的?
其实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按道理,宋玉和屈原一样,也是楚国的文官,曾经是楚顷襄王的大夫,宋国的公子,不愁吃喝啊。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辛弃疾这句话,看起来颇像调侃。我想来想去,这宋玉为什么悲呢?如果一定要找出悲的理由,那就是秋天总会有风雨的,比如这中秋虽好,但是也不能老天晴啊,月有阴晴圆缺,重阳节总会下雨吧,他如果有真正的悲哀,一定是因为重阳节的真正冷风雨。
只是这也悲哀得太早了,从早秋一直到晚秋,都被宋玉哭了去。
调侃完毕。
实际我是笑着看完这首诗的。但是看完之后,又读了两遍,觉得这里面的气息非常奇怪,让人有点说不出的郁闷和悲哀。
从头到尾都在讽刺宋玉,可是我为什么就看到了讽刺之外笑里的沧桑呢?
为什么那句重阳节近多风雨,就缭绕在眼前呢?这句是辛弃疾诗的最后一句,通常压轴的话,非常重要。宋玉并没有说重阳节的风雨,他只是饱含悲哀地写那种内心如秋天的那种失意和动荡,人生的孤独。

辛弃疾!辛弃疾一首奇怪的中秋词,忽然从中秋谈到重阳节,细想却大有滋味
文章插图
实际辛弃疾的”重阳节近多风雨“,不是宋玉的,而是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的有名的断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首诗,就这么一句话。”满城风雨近重阳“。
从天气的角度,中秋节基本应对秋分,重阳节应对寒露节气,这中间会有很强的冷空气南下,所谓真正的秋风秋雨,就起在秋分和寒露之间。这是能感到真正秋意的时段,所以满城风雨近重阳,是一种天气变化的写实。
但是潘大临写下这句诗时,正准备抒发一下另外的感想,结果被房东催租,心情分外低落沮丧,因为涉及到了生存的艰辛,他就再也写不下去了。朋友要诗稿,只有这句”满城风雨近重阳“。
但是这句断句,赢得了很多人的共鸣,因为谁都会经历有风有雨还多事的多事之秋。
那么辛弃疾是忽然同情宋玉,觉得这个先秦的文人可能也会有衣食之悲吗?
离宋玉的时代,哪怕是宋朝,也实在久远,而且宋玉的生平并不详尽,从他个人来讲,也实在很难琢磨到底他是什么事情,让心情一直从第一片叶子落,就开始不好。
但是有一点,屈原和宋玉都是楚国末期的人物,或者他们的悲更带着一种末世的悲凉吧。
从这个角度,辛弃疾的心里倒是沉坠了一下。
或者宋玉之悲,是因为预感了末世风雨。

辛弃疾!辛弃疾一首奇怪的中秋词,忽然从中秋谈到重阳节,细想却大有滋味
文章插图
那么再来谈一下辛弃疾忽然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从个人的角度讲,辛弃疾很少叹自己的白发和青春,或者有,也是化在了山河气里。
他21岁,从金国起义,22岁匹马归宋,少年时代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宋朝的军队,收复北方的失地,包括他自己的山东故乡。可是当他回到南宋之后,才发现,这里的世界完全和想象不一样。
南宋无心和金国正面对抗,武备松弛,以求和来获得短暂太平和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