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相见@从“黄泉相见”的典故,看人性的恶与善!

郑庄公和其母“黄泉相见”的故事,出自《左氏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在《古文观止》中,作者吴楚材、吴调侯把《郑伯克段于鄢》放在本书的开篇,足可见这篇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黄泉相见@从“黄泉相见”的典故,看人性的恶与善!
文章插图
虽说《古文观止》是以时间顺序罗列文章;但《郑伯克段于鄢》能居于全书开篇,绝非作者随意为之。我想,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拔得头筹”,不仅是因为它的趣味性和字字珠玑,更是因为它揭示出“人性的恶与善”,发人深省。“黄泉相见”的故事是这样的郑庄公出生的时候,是“立生”,也就是脚先出来。其母武姜遭了很大的罪,受到了惊吓,因而非常厌恶郑庄公,并取名“寤生(逆生)”。武姜后来又生了个儿子,叫共叔段,非常爱之,屡次请求郑武公(郑庄公的父亲)立共叔段为接班人,郑武公不许。黄泉相见@从“黄泉相见”的典故,看人性的恶与善!
文章插图
后来,郑庄公继位,武姜就请封共叔段一个最好的地方——京邑,郑庄公同意了。共叔段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把京邑规模建的超越法度。大夫祭仲提醒共叔段超越法度,于君不利。郑庄公说:母亲姜氏想要这样,我能怎样?祭仲对曰: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图之,野草蔓延开来,尚难铲除,何况是你的弟弟!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就等着瞧吧!其实不出郑庄公君臣所料,飞扬跋扈的共叔段最终造反了。骄傲自满之辈终非有耐心、有准备的郑庄公的敌手,结果共叔段造反失败,被赶到一个叫共的地方。郑庄公迁怒于武姜,把自己的母亲安置在城颖,并发下毒誓:不入黄泉,永不相见。也就是说“活着不见,死了再见”。毕竟是母子连心,不久,郑庄公就后悔了,可君无戏言啊!黄泉相见@从“黄泉相见”的典故,看人性的恶与善!
文章插图
正当郑庄公郁闷之际,有一边疆官吏颍考叔过来进贡,郑庄公赐给他饭吃,颍考叔把肉都留了下来。郑庄公问他为何不吃肉,颍考叔说:请允许我带给我的母亲。郑庄公不禁感慨到: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没有!颍考叔疑惑到:敢问缘由?郑庄公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话里话外颇有后悔之意。颍考叔说:这有何难,只要挖个地道深到出泉水的地方,不就可以见面了吗?谁还能说出半个不是?黄泉相见@从“黄泉相见”的典故,看人性的恶与善!
文章插图
就这样,母子俩终于在地道里相见了。在地道里,郑庄公不禁感慨: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在地道外,武姜不禁感慨: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和乐貌)。黄泉相见@从“黄泉相见”的典故,看人性的恶与善!
文章插图
以上就是郑庄公和其母“黄泉相见”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人性恶的一面和人性善的一面。从人性恶的一面来看,武姜作为母亲“恶”在太过自私、偏私。怎能因为受到惊吓,而迁怒于一个无辜的孩子,并且又迁怒了几十年?怎能因为偏爱,而打算废长立幼,不顾社稷之安危?怎能因为溺爱,而纵容小儿子为所欲为,结果造成兄弟俩兵戎相见?从人性恶的一面来看,共叔段作为弟弟“恶”在目无法纪、目无尊长。法度岂能不放在眼里?兄长岂能当猴耍?共叔段之所以这样,全拜其母武姜的溺爱、偏私所致。当然,他自己本人也肯定不是聪明之辈。从人性恶的一面来看,郑庄公“恶”在涉嫌纵容其弟把恶做大,涉嫌报复其母。说老实话,说郑庄公“恶”,十分牵强;但《左氏春秋》的评价也不无道理。是自己的弟弟,就得想法管管,不要等到他作恶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自己的母亲,就得想法劝劝,哪怕是什么也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