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潜|金秋时节的沽上菊香( 三 )


此后 , 每当金秋 , 各大公私机构 , 争相选菊示人 , 为津城一景 。 在上世纪30年代 , 还有人组织赏菊团 , 把各大菊展串联成路线 , 很像今天的主题旅游 。 1936年10月30日《大公报》刊发的《青年会赏菊团》一文写道:“本市青年会 , 定于明日下午二时 , 组织菊花参观团 , 分赴北宁花园、陈宝泉宅、女师学院及南开中学等四处赏菊 。 ”
有人喜欢逛花展看群芳斗艳 , 也有人喜欢孤芳自赏、独立清高 。 正所谓:萝卜白菜 , 各有所爱 。 对于菊展 , 有些人持不同的观点:“菊花一经展览 , 我便不喜欢看了 。 被展览的菊花 , 早已失了所谓‘隐逸’的气氛 。 每一株菊花上悬着价钱 , 好像在城市里终日享乐的人署名为‘山樵’似的 。 徒使人作呕而已” 。 更有趣者 , 还以上述角度来揣摩先贤心理:“没有经过艺种 , 自己生的野菊 , 一枝半枝 , 自有一种冷漠的姿态 , 但是没有人喜欢它的 。 陶渊明独爱菊 , 也许是喜欢这一种菊花 。 放在展览会的菊花 , 陶先生也许看不惯的 。 ”(1941年9月30日《新天津画报》载《菊》)
南开菊展 , 点缀秋光
民国年间的菊展 , 大多以盈利为目的 。 说起公益性质的 , 要数南开中学的菊展最具特色 。
1930年的南开菊展规模最为壮观 。 从11月8日至16日 , 为期八天 , 地点位于校内的范孙楼 。 在之前一个月 , 也就是1930年10月17日 , 此楼刚刚竣工 。 巍峨的大楼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南开校园内最醒目的标志 。 设备齐全、建筑考究的馆舍既为展览提供了宽敞的场地 , 展览又为新楼聚敛人气、造势宣传 , 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 展出的上千株菊花分别陈列于四个展室 , 中间穿插着新品种征名、评选名菊、纪念销售等各项活动 。 据1930年11月15日《益世报》刊发的《南开菊展洋洋大观》一文记载:“据该校统计 , 平均每日参观人数 , 确超千人以上 , 当此金风之际 , 有如此洋洋大观之菊展 , 点缀秋光 , 津门生色 , 艺术界 , 或可由此提倡与欣赏 , 而振兴乎 。 ”另外1930年11月11日《北洋画报》中一篇名为《黄花开遍范孙楼》的文章也写道:“花凡四室 , 有以艳素分者 , 如‘杨妃新醉’‘芙渠出浴’为一组 , ‘绿萼凌霜’‘雪裹银针’为一组 。 有以复单别者 , 千瓣丛集 , 一盘承露 , 或孤本独拏 , 或数枝争艳 , 各极其妙 。 ”这也足以证明当年津埠各大媒体对本次展览的持续关注 。
菊展由学校的花木委员会组织 , 该会由在校教职员担任 , 王九龄先生主持 。 展出首日 , 南开校长张伯苓还亲赴现场 。 《黄花开遍范孙楼》中提到了张校长当天的即兴演讲:“是日张伯苓先生亦在会 , 啧啧称羡花之娟丽 , 或谓是栽培之力 , 张曰:‘种自名闺 , 栽培何有哉 , 犹之四方来学者 , 因材而利导之 , 利导之力有限 , 要在天赋与自好耳 。 ’教育家之言 , 终为教育家之言 , 张之工于栽培青年 , 殆亦正犹王先生之善艺菊也 。 ”
【陶潜|金秋时节的沽上菊香】正所谓“十年树木 , 百年树人” 。 当历经百年风雨之后 , 回首而望 , 我们不难发现 , 南开校园中的每一个学生都犹如含苞待放的菊苗 , 在老师们园丁般的辛勤呵护下茁壮成长 。 南开校园也因此成为一座馨香四溢的大花园 。
萧老画菊 , 艺冠津门
每到秋来 , 三津文人的诗会雅集总有新菊点缀其间 。 如1936年重阳节 , 为复兴水西庄 , 士绅名贤“在水西庄槐厂雅集 , 饮酒赋诗 。 昨日陈宅(陈宝泉宅)特派人将新种菊花百余盆 , 运往水西庄 , 以资点缀清兴 。 ”(见1936年10月23日《大公报》载《今日重阳节 , 士绅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