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致力三晋考古的刘绪辞世,曾被誉北大考古学系“第一好人”( 二 )



著名的鸟尊 , 山西博物院的标志 , 2000年出土于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
从1980年到1993年 , 每隔一年 , 刘绪都会到那里实习 , 一开始是作为学生 , 留校后就作为辅导老师 。 长达13年的发掘使得天马-曲村遗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时间最长的遗址 。 而在这一遗址多年的发掘过程中 , 刘绪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 对山西大地的古代文化有了具体而详尽的了解 。 距刘绪初次赶赴天马-曲村20多年后 , 关于该地考古发现的四大本报告出版了 。 这套8开本的报告凝结着一代考古人在山西大地上的心血 , 被誉为“新中国考古学出版物的典范” , 还曾在日本获奖 。 其中 , 第一本就是刘绪编写的 。
世纪之交 , 国家文物局决定编写《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 刘绪被安排写作其中的《晋文化》分册 。 当年在天马-曲村遗址积累的丰富材料 , 以及多年来研究、阅读、思考的成果终于倾注笔头 , 成为他著书的源流 。
考古学|致力三晋考古的刘绪辞世,曾被誉北大考古学系“第一好人”
本文图片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晋文化》分册
作为老师 , 在研究生阶段 , 刘绪就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教学辅导工作 。 从带领1978级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开始 , 他已走过了30多年的教学生涯 。 每一年 , 刘绪都是这样度过的:半年在学校开课 , 半年在田野带学生 。 不知不觉 , 他的学生已有三十多届 。
刘绪开的课程很多 , 既有面向本科生的“夏商周考古学”、“中国田野考古学”与“考古学通论” , 又有研究生课程“夏商周考古研究”、“夏商周考古前沿”和“考古学方法研讨”等 , 最多的时候一年开三门课程 。 刘绪的授课风格既生动又严谨 , 同时还很幽默风趣 , 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 在带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 , 刘绪以“认真细致”与“温和亲切”两大特点闻名 。 他生性温和 , 从不严厉批评学生 。 而在培养他们学术能力的时候 , 他又极其认真 , 甚至会去核查学生论文的注释有没有错误 。 在学生的眼里 , “刘老师既如父亲一般可敬 , 又如朋友一般可亲 。 ”
由于考古专业的特殊性质 , 师生经常要一起外出做田野工作 。 出门在外 , 刘绪对学生的细心照料 , 也成为了许多人的温暖回忆 。 三十年过去 , 出自刘绪门下的硕士生、博士生共有27名 。 这27名学生目前都工作在考古一线或与考古相关的行业 , 无一转行 , 这与刘绪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 , 刘绪还是学生的时候 , 他的老师们就评价他说“刘绪是一个公认的老实人 , 也是(同龄人里)做学问最踏实的人 。 ”
考古学|致力三晋考古的刘绪辞世,曾被誉北大考古学系“第一好人”
本文图片

刘绪
对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前景 , 刘绪是乐观的 。 “考古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 现在有越来越多人关注了 。 如今 , 中国的考古学蒸蒸日上 , 国际上对中国考古也越来越看重 。 ”
【考古学|致力三晋考古的刘绪辞世,曾被誉北大考古学系“第一好人”】注:本文部分资料引援自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