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杨帆
9月22日下午2点,著名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现身李调元的家乡、德阳市罗江区博物馆,在封面新闻主办的“名人大讲堂上,这位“现代蜀中儒者”和“清代蜀中大儒”李调元来了一场“风云际会”。
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文章插图
【 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袁庭栋以《论李调元在四川文化复兴中的历史作用》为题,将这位清代文学家、藏书家、美食家、戏曲理论家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被今人忽视乃至逐渐遗忘,但又真切为川人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奇才李调元,在上万名收看“名人大讲堂”的网友面前变得鲜活起来。
剖析李调元“独创的头脑”
81岁“同乡”袁庭栋登台开讲
西方现代哲学之父尼采曾有言:“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新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真正的独创头脑。”这句话仿佛是为东方的文化学者李调元量身订制。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这位在乾嘉时代名噪一时的蜀学大家,虽不是某一学问或某一思想的开派宗师,但他的博学多才和赤子之心却挽救了海量几近失传的经典古籍,其教化之学亦芳泽后世。
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文章插图
李调元没有发明川菜,也没有发明川剧,但他为这两样巴蜀文化精粹的开创性梳理和论述,有人认为他是“川菜之父”和“川剧之父”。袁庭栋认为,这两个“之父”之称在学术上虽不太严谨,但李调元对四川饮食文化和川剧文化的发展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李调元,就是尼采说的“真正的独创头脑”。而在袁庭栋这次登台“名人大讲堂”之前,如此伟大的“头脑”并没有被太多的国人所知晓,哪怕川菜馆遍布全国各地,川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今年81岁高龄的袁庭栋是著名巴蜀文化学者。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的他,著有《张献忠传论》《巴蜀文化》《话说四川》《锦绣成都》《巴蜀文化志》等多部蜀学巨著。李调元的学说亦是袁庭栋研究方向,更为难得的是,袁老是绵竹人,他的老家离李调元的家乡罗江不过40公里车程。文化情感和地理空间上的双重吻合,让袁庭栋在讲述李调元生平时更有一种无法替代的亲近感。
“蜀中才子”出世前
千年蜀学曾陷入“冰河期”
“众所周知,在四川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几次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赢得了‘天府之土’美誉的汉代;第三个时期是唐宋,在经济上仍然是天府之藏,国之珍府。”在讲李调元之前,袁庭栋先回溯了四川历史文化昔日荣光。“那时期真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汉,硕果累累,是令我们四川人最为扬眉吐气的美好年华。”
可是,宋代以后,由于宋末元初的50年左右的残酷的战争,明末清初又有长达80年左右的更为残酷的战争,四川风光不再,经济文化发展急转直下,出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长期衰退。袁庭栋还指出,明末四川受到了两次极度严重的全面摧残,以致在那时出现了令今人难以想像的人口锐减与千里荒芜。
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文章插图
“建国以后,成都的文物工作者经过了多年的调查,在成都城区没有发现过一处明代的建筑物,这在成都文博界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袁庭栋说。在经过了人口锐减、千里残破、百业萧条、典籍难觅的极度衰退之后,四川文坛的昔日风光也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