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三 )


编撰川剧菜谱整理川剧
他是资格“美食家”“戏剧家”
作为罗江特产,腌落花生入口酥脆,更是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一美食最初制作工艺的记录,曾记录在一本名为《醒园录》的清代菜谱中:“将落花生连壳下锅,用水煮熟,下盐煮一二滚,连汁装入缸盆内,三四天可吃;又法,用水煮熟,捞干弃水,腌入盐菜卤内,亦三四天可吃……”
喜欢美食的李调元后来在父亲李化楠收集的《醒园录》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最终让今人品味到了“舌尖上的清朝”。袁庭栋说:“从广义上讲,李调元的《醒园录》写的是四川第一本菜谱,而不是狭义的近代川菜第一本菜谱。近代川菜是晚清才出现,早一百多年的《醒园录》里面连海椒(辣椒)都没有。”
《醒园录》中记录的120余道菜式中,有的菜式至今都颇得川人喜爱,比如“风板鸭法”“酱豆腐乳法”“做水豆豉法”等等,这些四川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袁庭栋还介绍,除了四川菜式,《醒园录》这本菜谱同时还融入了江浙菜的做法和特点。
除了是美食家,李调元还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家。袁庭栋说:“李调元为近代川剧的形成与发展所花费的心血与获得的成果在整个清代仍然是位居榜首。”他认为,在清朝初年四川那次轰轰烈烈的文化复兴中,川剧也得以发展,保存至今,成为四川特色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而在这个过程中,李调元功不可没。
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文章插图
李调元有不少关于戏曲理论的著述,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川剧的发展和演变。他不仅记录了当今川剧的五种声腔“昆、高、胡、弹、灯”最初在四川的发展情况,他还组织家伶、修建乐楼,积极参加戏曲艺术实践活动,甚至还自己创作和修改剧目。
对此,袁庭栋还提到:“相传近代川剧的著名剧目《春秋配》《梅降亵》《苦节传》(即《芙奴传》)《花田错》(川剧界共称为“弹戏四大本”)当年都曾经经过他的加工修订,著名戏曲史家卢前先生甚至认为这四个剧本就是李调元所创作的,并将其与我国戏剧史上的著名经典作品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相提并论。”
谈到川剧的发展,袁庭栋还说,李调元的戏曲论著《雨村曲话》与《雨村剧话》,反映了乾嘉时期清代地方戏剧兴起的概况,阐述了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他所提出的“古今一戏场”及“人生无日不在戏中”的戏曲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编辑刻印“巴蜀文化百科全书”
《函海》亟需再现后世
袁庭栋认为,在李调元一系列的学术成就中,最为璀璨的成果,当属编辑刻印了被称为“巴蜀文化百科全书”的《函海》。当年李调元在京为官时,他借着重修《永乐大典》之机,时任翰林院监司徽辅的李调元,将多年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函海》。
据了解,《函海》共有40函、852卷,其内通更是涵盖了历史、地理、农学、医学、文字、方言、民俗、川菜等多方面的资料。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称赞其为“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
袁庭栋说;“关于《函海》,凡是谈到李调元者是无不谈及。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件大事放在清代四川的文化复兴这个特别的历史时期来考察的话,就很有可能把此事与其他藏书家刻书等同对待,就会大大降低它应有的价值。”
封面新闻&名人大讲堂丨袁庭栋“名人大讲堂”还原最接地气的李调元:蜀学复兴 功莫大焉
文章插图
袁庭栋介绍,李调元刻印《函海》是始于乾隆43年,其规模在整个清代的四川书籍中是最大的,就是从时间上看,这也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全四川私家刻书最早的第一家。“更为重要的是《函海》所编入的书籍内容之重要,那更是清代四川刻书中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