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创意唤醒国风舞蹈,让当代观众与历史对话

尤佳悦
观点提要
无论是《墨舞中秋帖》 《鹤归来兮》还是《东都行者》 《少林·功夫》 ,“中秋奇妙游”中的舞作以独出机杼的创意将问道、修行、武功、水墨等传统精神融入舞蹈里 , 以高科技的融媒体手段 , 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视听体验 ,“当代”与“传统”跨越时空的对话 , 为传统舞蹈的当代呈现 , 画上了靓丽的一笔 。
中秋月圆 , 与月遥相对望的书法家王献之在静思间妙手偶得 , 起身赋诗一首 。 他着墨挥毫 , 仿佛舞人跃然于纸上 ,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蹈演员陈炳睿化作书写者笔端的墨点 , 抖袖似泼墨 , 腾空抛袖与苍劲有力的笔法相融 , 展现书法艺术的精妙和中国舞的飘逸 。 舞作《墨舞中秋帖》竭力挖掘献之书法中“极草纵之致”“一笔书”等特质 , 使人感叹墨舞流韵空中挥毫 , 实为创意妙门 。
洛阳城内飞翔的仙鹤渐渐幻化人形 , 在殿堂、湖面、月旁的翩迁之姿尽显仙鹤高雅轻盈之态 。 舞者凌空而跃辅以镜头的360度旋转 , 似乘云驾鹤往来于天地之间 , 舞作《鹤归来兮》中舞者以身拟鹤 , 寓意着吉祥康健、纯真忠贞 。
这是让观众沉浸其中的“中秋奇妙夜” , 这些让观众遐想连篇的舞蹈 , 无论是《墨舞中秋帖》《鹤归来兮》 , 还是《东都行者》《少林·功夫》等 , 独出机杼的编导创意将问道、修行、武功、水墨等传统精神融入舞蹈里 , 以高科技的融媒体手段 , 给观众以奇妙的艺术视听体验 , “当代”与“传统”跨越时空的对话 , 为传统舞蹈的当代呈现 , 画上了靓丽一笔 。
自2021年初的《唐宫夜宴》为伊始 , 细数河南卫视此类传统题材的舞蹈创作 , “端午奇妙游”中《洛神水赋》《唐印》等作品相续萌生新奇创意原点 , “七夕奇妙游”中《龙门金刚》返本开新再次成为国民看点 , 近日的“中秋奇妙游”更是延续其国风雅韵 , 重拾历史记忆 , 以鲜活的形式呈现今人的视域 , 将“中国风”“古典美”等审美意境传递给当代青年群体 , 探求传统舞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传统与现代:
从神态描摹到心态体悟
古典题材、国风舞蹈创作一直以来是业内热议的话题 。 如何拉近传统舞蹈、传统文化与当代受众之间的距离?如何以赋予舞蹈创意的方式 , 唤起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舞蹈创作如何结合融媒体的呈现来突破圈层 , 唤醒互联网时代观众的审美共情?
舞作《龙门金刚》 , 以实景重现的方式将环境选定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中 , 飞天、金刚力士等形象与现实的舞者“同台演绎” , 营造出跨越时空的现场感 。 舞作的创意解决了长期以来壁画姿态如何动、飞天形象如何“飞”的问题 。 当下的舞台实践 , 无论是翻飞回旋的绸花 , 还是抻曲旋拧的动势 , 其核心旨在营造满壁风动、若翔若行的轻盈、腾飞之感 。 但受限于四方舞台的表演空间 , “飞”的质感往往只存在于动作的瞬间 , 而借助镜头语言、威亚特技等手段 , 使得迎风飞翔之感得以贯穿始终 , 搭绸与腾空而起的镜头顺接突破了身体运动力学上的极限 , 在视觉上给人以轻盈、腾跃之感 。
舞作《龙门金刚》是龙门石窟中的飞天形象与力士形象的邂逅 , 也是当代观者与历史文化的邂逅 , 穿越时空的对话将七夕之夜的文物赋予了生命力 。 7名舞者在雄健的金刚力士的注视下刚劲起舞 , 振臂、跳跃、盘旋等动势将当代观者引向历史场域 , 为静置于石窟中的金刚力士形象赋予生动的气息 , 逐渐向中心聚拢的演员相互托举 , 形成阶梯式的雕塑形态 , 静止的舞姿与四壁形成叠化 , 随着点点星光的散落 , 他们也逐渐消失在时空隧道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