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创意唤醒国风舞蹈,让当代观众与历史对话( 二 )


武术舞蹈《少林·功夫》将地点选定在嵩山少林寺中 , 壁画成为作品的创意来源 , 运用XR(扩展现实)技术 , 将人物镶嵌于壁画之中 , 随着镜头的推移 , 少林真武僧拳劲生风、身迅似燕 , 将少林精神尽显 。
雍容的唐宫仕女 , 手持洞箫、钹、琵琶、手鼓、长笛、箜篌、排箫等乐器 , 频频穿梭在《簪花仕女图》《千里江山图》等历史画卷中 , 调皮灵动的身体动律赋予静态的历史文物以动感;《唐宫夜宴》中 , 不乏“打斗”“调侃”等生活场景的巧妙注入 , 真实又不失童趣 。
舞作《洛神水赋》将我们对神仙飞天形象的想象置于水中呈现 , 巧妙地借助水的阻力 , 形成“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艺术效果 。 沉浸在水中的舞者表现出“形止而神未止 , 形静而意不停”的美感 , 犹如曹植在诗文《洛神赋》中的描绘 , 将“竦轻躯以鹤立 , 若将飞而未翔”之动态瞬间形象化呈现 , 给观者以奇妙的审美体验 。
《洛神水赋》的舞蹈表演者何灏浩为花样游泳运动员 , 她“一舞而红”备受关注 。 在自媒体中 , 她不断感慨:“我知道《洛神水赋》的背后 , 是中华上千年的文化底蕴 , 是我们民族自信、文化复兴的信号 。 ”主创者一遍遍地水下试验 , 用镜头捕捉每一个瞬间 , 传统文化也由艺术巧思和融媒体方式呈现给当代观众 。
完成这样跨越时空的舞蹈创意 , 需要编创者既要了解历史文化 , 考虑到历史中飞天、金刚、洛神等形象应有的性格特征 , 又要回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期待 , 满足当代人对于历史形象的艺术想象 。 对历史文化的探佚是想象、破译 , 同时以融媒体的方式不断激活当代人审美兴趣 , 解开传统文化的密码 , 让当代观众回应历史的“隔空喊话” , 从形态的仿像到动态的连接 , 从神态的描摹到心态体悟 , 这是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 , 国风舞蹈的发展之路 。
网剧和网综:
让舞蹈也当“主持人”
河南卫视的系列舞作大都取自中国古典舞成品剧目 , 如《唐宫夜宴》原为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作品;《唐印》为第十二届桃李杯展演作品;《龙门金刚》改编自第七届CCTV全国舞蹈大赛中的舞作《金刚》 。
将舞台作品转化为视觉影像 , 这是融媒体中舞蹈表演场域的转换 , 同时也是对肢体表意空间的拓宽 。 “端午奇妙游”中的《唐印》撷取盛唐时期舞俑形象 , 创作者结合诗文典籍中盛唐文化景象 , 将灵秀活泼、豪爽奔放的性格赋予舞人 , 在首演时便广受赞誉 。 舞蹈编导欧思维在创作手记中提及:“同样的题材必须要找到新的表现角度和方式 , 不能片面地以惯性的‘正确’来忽略当下对于传统的想象 , 要允许离开某种意义下的‘约定俗成’ , 多做意象上的探索 。 ”为顺应时代的快节奏 , 河南卫视将《唐印》从原作近6分的时长 , 压缩至2分钟 , 但AR技术下不同场景的变化却将近10次 , 短时效、多变化的视觉刺激不断满足着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 时空的更迭穿梭使得作品凸显历史现场感 。 影像作品保留舞蹈原作的文化内涵 , 提拎出其中的高潮舞段 , 营造“唐宫圣景”的情景 , 给观者移步换景、游目骋怀的视觉冲击感 。 舞作融合创意元素 , 将作品上升到“破壁出圈”的高度 , 可谓是对“意象”进一步探索 。
【历史|创意唤醒国风舞蹈,让当代观众与历史对话】河南卫视自“元宵奇妙夜”起 , 便开始以“网剧+网综”的方式替代“联欢晚会”形式 , 整部作品由主线进行串连 , 而其中的“节目”顺理成章地融入了情境之中 。 让舞蹈也承担起了“主持人”的工作 , 剧情的编织在舞者的引导与串连下进行 , 舞蹈中的“调度”也成为画面切换的引子 。 穿梭于时空隧道中的舞人不断通过姿态、表情、视线等身体语言引导着作品的节奏、走向 , 使人倍感新奇 。 如“元宵奇妙夜”中“唐宫小姐姐”似晚会中的“主心骨” , 跟随着她们的脚步 , 观者也解锁了博物馆中的诸多趣闻轶事 , 舞蹈作品中的“走、看、打闹”等元素被片段式提取至屏幕之中 , 她们眼中所见之物往往开启着下一篇章的序幕 , 如此古今交融 , 向当代观众生动地展现了“文物复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