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场|梁绍基:三十年“蚕我我蚕”,寻找蜕变( 二 )


此次展览中 , 作品《平面隧道》透过薄薄的圆形蚕丝投下阴影 , 在平面中形成延展空间 , “意大利艺术家丰塔纳在画布上切了几刀 , 使绘画成了雕塑 , 发表了《空间宣言》 。 马利维奇的《白上白》亮出了‘至上主义’ 。 ”梁绍基曾分享过这些对他带来影响的艺术家作品 , “而薄如蝉翼的马王堆出土文物——49克重的‘素丝蝉衣’启示了我 , 在薄冥下让蚕自然吐就一个圆形 , 一个空无一物的微薄之致的平面 , 成为历史碎片、时空切片、宇宙虫洞 。 ”
在梁绍基看来 , 文化的“蜕变”是与融合、对话相伴的 。 据他回忆 , 在中国美术学院上学时期 , 他被潘天寿、林风眠等人的绘画所吸引 , 但直到他见识了诸多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后 , 经过比较 , 才真正理解了这些国人的技法和内涵 , 他将潘天寿与塞尚作比 , “比较是交流 , 是共生 , ”梁绍基说道 , 他与蚕“共谋” , 也和不同的文化“共谋” 。
科学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回顾其作品 , 此次展览复建了梁绍基日常的工作室以及与科学家合作开展蚕学研究的“实验室” , 一间展厅甚至搬来了活体蚕和桑叶 , 让观众近距离观看蚕的动态 。
历史|现场|梁绍基:三十年“蚕我我蚕”,寻找蜕变
文章图片

梁绍基“工作室”复建 , 展览现场
历史|现场|梁绍基:三十年“蚕我我蚕”,寻找蜕变
文章图片

蚕和桑叶 , 展览现场
全新作品《皮肤》《白光》同样出现在展览中 。 其中 , 《皮肤》通过把握生物钟和温度 , 赋予丝箔不同的折皱 , 书写出生命的记忆;《白光》则透过18个影像于加速中幻化为一束飞逝的白光 , 像蚕丝般绵绵伸延 , 以至无穷 。
历史|现场|梁绍基:三十年“蚕我我蚕”,寻找蜕变
文章图片

《皮肤》局部 , 2019-2021 , 蚕丝 , 尺寸可变 。 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供图 。
作为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新成果 , “蚕我我蚕”还展出了《荧光》系列作品 , 除了延续他对于棱锥形的兴趣 , 作品利用转基因技术 , 使得蚕丝在光的激发下放射出荧光 。 在梁绍基看来 , 蚕和蚕丝中蕴含的自然性与转基因的人为性并不矛盾 , 反而能迸发出更多的对话与创造空间 , 而科学本身也蕴含着诗性 。 有一次 , 他在显微镜下发现了蚕体腔中最重要器官——丝腺结构 , 在他的观察里 , 上、中、下三部分腺体和吐丝管构成了一座神庙般的建筑造型 。
历史|现场|梁绍基:三十年“蚕我我蚕”,寻找蜕变
文章图片

《荧光》 , 展览现场
除了这些艺术与科学交织的作品 , 在采访中 , 梁绍基还分享了一些更大胆的构想:创作基因的音乐 。 为此 , 他和国内外的音乐家、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 , 得到的答案是暂时无法实现 。 “但是我不死心 , ”他说道 。 最近 , 他又在和科学家等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 , 未来蚕丝和蜘蛛丝有可能可以编织在一起 , 制造太空降落伞 。
他将这些构想和诗的意义联系起来 , “一个希腊人告诉我 , 诗是不可名状的 , 在希腊语里带有创造的意思 。 艺术家和科学家要携起手 , 走到不可名状、不可企及的彼岸 。 这就是动力 , 这就是诗 。 ”
生命
在美术馆整整两层的空间里 , 梁绍基让蚕丝包裹不同的结构 , 将蚕脆弱而坚韧的生命力填满其间 。 在他与策展人侯瀚如的构想里 , 一组巨型链环出现在一层 , 经过茧型甬道 , 将人们引入二层如蚕茧般巨大而挑高的卵形空间 , 链环和卵形空间分别构成了如同但丁《神曲》中所说的“炼狱”和“天庭” , 产生关于生命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