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靠验尸证明自己:法医的职场跟我们一样又不一样

使命|靠验尸证明自己:法医的职场跟我们一样又不一样


◎谷依曼
她穿着黑色的正装 , 手持证件 , 微微低头 , 走过警戒线 , 那份自信从容……想起来了吗?25年前的港片《鉴证实录》 , 有多少人尤其是女生跟我一样 , 被陈慧珊饰演的女法医聂宝言飒到至今都难以忘怀 。 所以 , 当《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以下简称《法医季》)一开播 , 我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为怀旧情结点击 。 当然 , 能够回忆《鉴证实录》的最起码是一拨八零后的中年人了 , 而仅凭“法医”一词就能涉及的推理、悬疑、探案等领域 , 引发起的神秘感、紧张感、刺激感等情绪 , 已经足以聚拢更多的关注 。
但是 , 《法医季》不是一个影视剧集 , 它是《初入职场的我们》这档求职类综艺节目的第二季 , “求职”是它的目的 , “职场”应是它的关键词 , 且比起法医这个行业 , “职场”才是与观众连接更紧密的 。 还没完 , 《法医季》归根到底是一档具有纪实性的真人秀类综艺节目 , 它还有综艺节目要遵循的诸多要求 。 很显然 , 《法医季》背负“三重使命”:从“法医”入手调动观众的兴奋点 , 通过“职场”引发观众共情共鸣 , 最终完成“综艺节目”以娱乐性和话题性为核心的自我修养 。
三重使命如何平衡 , 可以说是节目组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 只不过陪跳的还有观众 。 作为观众 , 我还试图去解决这样一个始终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我不是法医 , 我知道这个需要验尸的职场必然不是我的职场 , 那你想让我看到的这个职场跟我最真实的关联到底在哪里?
面试
《法医季》开篇就是入职面试 , 现实中职场的标准动作之一 , 也是一个为节目效果设置的戏剧情境 , 且是统领全季的总情境 。 首先 , 一个非常明确、很有吸引力的行动目标摆在应聘者面前——最终通过实习转正的人可以拿到两家知名单位的双offer 。 再者 , 八位素人应聘者 , 或成熟稳重 , 或活泼开朗 , 或为理想而来 , 或为生计而忙 ,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需要“铺垫”的前史 , 都有需要扮演的个性 。 两位导师 , 绝对的业内大咖 , 但也不得不应节目所需 , 以一庄一谐的性格反差来寻找些综艺感 。 四位考核助力团成员 , 因纯外行的身份而具有“打破”功能 , 某种程度上充当观众视角 。
三组人物叠加 , 构成三组人物关系:充满竞争意味的同事关系、略含师生成分的上下级关系、带有引导性和解读性的观演关系 。 此外 , 针对这场面试 , 又通过两个有悖常规的“不可能”制造话题 。 其一 , 通常情况下的面试几乎不可能出现两个应聘者同时进考场 。 节目以同一所毕业院校、相似的学习经历、年龄差距最大、学历差距最大四个标准 , 两两成组同时考核 , 显而易见的是想要制造“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效果 。 其二 , 像向琴琴这类学历尚浅、专业不符的应聘者 , 通常情况下在人事部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 , 那么之所以还将其入选 , 且不出所料地成功晋级 , 也预示着节目最终要在向琴琴身上完成“菜鸟逆袭”这样具有戏剧性的人设翻转 。
这个有综艺趣味 , 但又并不十分“抓马”的开场 , 观众是能够感受到的 。 这是节目组通过构建一个相对套路化、脸谱化的职场 , 弱化法医通常会带来的严肃、冰冷、神秘的印象 ,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 赋予观众可以与之共情的权利 。
专业
接着 , 在实习生的入职会上 , 周亦武教授提到了一个数字“15” 。 “15”意味着什么?人体所有器官的重量跟15的倍数有关 。 例如:大脑1200克到1500克 , 心脏300克 , 左右肺300克 , 肝脏1500克 , 每个肾150克 , 脾脏150克 , 甲状腺30克等 。 一个简单的数字 , 却深藏玄机 , 由此 , 在后续实习生参与的案件中 , 各种生冷知识应接不暇:冻死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 , 当处于最后的麻痹期时会出现面肌痉挛 , 产生似笑非笑的苦笑 , 这居然与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所映照;通过咬痕可以判断牙齿的缺损程度 , 从而确认死者的种族、性别、年龄和生活习惯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