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沉思——冯至|建构一个作为精神探索者冯至形象的佳作( 二 )


或许正基于此,冯至以其思想的深邃与独特,在上世纪末开始引起了许多像王邵军这样的思考者和有心人的注意,研究冯至的作品开始陆续问世。1992年,王邵军的《生命在沉思——冯至》出版,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国内第一部冯至传记,而且在于它以自己独到的学术探索,为国内作家传记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启示。北京大学中文系张辉教授在《冯至:未完成的自我》中写道:“最早出版的王邵军的《生命在沉思——冯至》,篇幅虽短,但对冯至的一生做了很有意义的概括……更重要的是,他还将冯至界定为一个真正否定性的精神探索者。”还一位读者这样写道:正是冯至那不断否定自我的精神历程,那在“否定里生活”的生命故事,那尝试由“个我”走向“大我”的心路历程,给予了自己深刻的启示。
而更堪称佳话的是,冯至的女儿冯姚平在2019年第21期《新华文摘》发表了《别了,道明老友》一文,她在文中写道:“我想起1992年末,父亲在病中,我把第一本写他的《生命在沉思——冯至》一书拿给他,他翻看后对我说:‘这个年轻人很聪明,他是根据我的作品写我的’”。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也是冯至对于在特定时代下从作品出发来映照自己人生的传记写法的赞许;能被传主肯定的传记,也一定是经过了作者多年精微研学的沉淀。恰恰,王邵军读到了这篇文章。他兴之所至,又将冯至的作品重读了一遍,随之浏览了近三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冯至先生的精神历程有了些新的感悟与认识,乘兴而为,再度笔耕,遂有了这部25万多字的《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细节生动、脉络清晰,对冯至的文学成就做了全方位的评述,再次丰富和拓深了冯至的学术研究,也代表了新时代语境下对冯至思想的最新解读。
《生命的思与诗——冯至的人生与创作》,以冯至的思想发展为线索,深度剖析冯至的人生经历、思想变化及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探讨冯至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意义和现代知识分子超越自我的艰苦心路。作者积三十年沉潜之功,孜孜矻矻,谋篇命笔。冯至的传记怎样写?依王邵军看来,在内在生活领域,冯至毕生以巨大的耐力和探索,与众人区别开来。但他外在生活的经历,却平平凡凡,毫无传奇色彩,读书、思考、写作,填充一生。所以他的传记,很难写成一些生动的、饱含可读性的“事件”,而更多的是一些思考的“材料”。因而,冯至的传记写作,更多的是“描述”,而非“刻画”,通过对他一生几个重要过程的描述,揭示是什么促使他产生了这样的精神和作品。王邵军敏锐地把握住冯至的创造与生命体验、形而上思考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对代表性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深度阐释,成功地建构一个作为精神探索者的冯至形象。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勇于进行自我否定的诗人,冯至一生的创作从抒发个人的孤独感走向了对自我的反思。这一创作上的变化来源于冯至思想上的自我否定:孤单寂苦的童年奠定了他接受现代意识的情绪基因,里尔克、存在主义与晚年歌德等人的思想,形成了他思考人生和表达自我的基本框架。冯至通过思想与创作的结合,表达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生命的思考,使其作品呈现出明显的思与诗结合的特点:其作品的内容既介入时代,又超越于时代;其情感的抒发既克制隐忍,又不乏激情。这种思与诗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其作品带有鲜明的知性品格。作者试图传递给读者的是,冯至的人生与创作,既再现了我国现代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现代思潮并与中国现实接轨的思想之路,又表达了个体与群体、时代发展与个体选择中普遍存在的理性与感性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冯至代表了我国内省型知识分子的自我超越之路。在作者看来,冯至的一生,就是渴望寻求真正的精神栖息地。这是冯至追寻生命意义的起点,也是他为之追寻一生的终极。冯至不断地反省自己,既是对自身沾染上的喧嚣与浮泛的抖落,也是对自身固有之秉性与潜能的发现,因而他才能不断地在自我否定中决断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