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目|读阳明心学心得:龙场瘗旅,阳明先生“致良知”的一次生动实践

读阳明心学心得:龙场瘗旅,阳明先生一次致良知的生动实践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同孔子的《论语》一样,全部是由其弟子们收集整编在《传习录》中。《传习录》主要是阳明先生与徐爱等弟子对话以及与朋友的书信往来,集中阐述心学的核心内容---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一生的孜孜追求,龙场悟道后即开始了一生筚路蓝缕的实践,为此,他还写下了许多这一思想的赋论,其中《瘗旅文》就是记载他实践自己心学思想的一次生动实践,这篇文章对其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认识了真实的王阳明及其他的心学思想。
《瘗旅文》这篇文章选入了《王文成公全书》。同时也是《古文观止》收入的王阳明三篇文章中最有名的一篇。该文作于公元1509年即明正德四年,这时候的作者被贬于龙场驿已是第三个年头了。龙场悟道,他的心学思想理论体系已基本上形成,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布道讲学,传授实践。这一年,王阳明开始在龙场设立龙场书院,开坛讲学。这年七月,他作为龙场驿站的站长,接待了来自京城的被贬或派往边疆任职的一名官吏。七月的贵州,天气炎热,酷湿瘴气蔓延,恶劣的自然环境必会导致来自北方的外地人,因水土不服继而生病甚至死亡。王阳明还没有来得及安抚、告诫过驿的官吏一家,第二天黎明前,他们一行三人就离开驿站匆匆赶路了。到了中午时分,便传来了官吏一行先后死去的消息。听此后,王阳明悲痛不已,第二天便带领手下及弟子们下山分别寻找到病死的官吏及儿子、仆人,亲手埋葬了他们。埋葬了三个客死在外的异乡人之后,心情沉痛的王阳明想起了自己的未来命运,不由伤感写下了这篇哀祭文。这三个异乡人仅仅是为了微薄的薪俸而奔走万里吗?他们最后没能到达目的地就暴死异乡了。王阳明与他们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却写得相当深切。自三年前,被驱逐逃离京城,又被奸臣追杀到钱塘江边,差点丢掉性命,其后自己被贬西南边疆荒山森林中的龙场驿后,其景况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借以抒发自己被贬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联想到自己今后一生命运未卜,志向是否能实现,不由感慨而歌。但阳明先生能发现原本心,达观随寓,终于生活下来了,并且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之志。这既是他心学思想的力量,也是他的一生“事上练”,“知行合一”实践成果。
让我们一起走进“龙场讲坛”,来聆听阳明先生的这篇心学教学现场实践课吧--:
正德四年(1509年)七月三日,一个不知姓名的吏目(掌管官府文书的低级官吏),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自京城赴任,经过龙场,在当地苗人家投宿。我透过院子的篱笆望见他们,本来想前往拜访,询问北方的情况,当时阴雨不绝,天色愈显昏黑,也就算了。第二天一早,派人前去探望他们,他们却已上路。
将近中午时,有人从蜈蚣坡来,说:“蜈蚣坡下面死了位老人,身边有两个人哀哀地哭泣。”我说:“这一定是那个吏目死了。可悲呀!”
黄昏时分,又有人来说:“蜈蚣坡下面死了两个人,一个人坐在尸体旁边痛哭。”探问三人的情形,知道是那个吏目的儿子又死了。
隔了一天,又有人从蜈蚣坡来说,看见坡下堆积了三具尸体,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何其悲哀啊!
想到他们暴尸荒野,没人收葬,我就叫了两名童仆,带上畚箕、铁锹前去蜈蚣坡埋尸。起初两名童仆露出为难的神色,我说:“唉,我和你们,正像他们三人,彼此都是一回事啊!”两名童仆听了伤心落泪,自愿前往。于是我们就在尸体旁边的山脚下挖了三个土坑,埋葬他们。又用一只鸡、三碗饭当作祭奠,长叹流泪祝告他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