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纪录电影《大学》今日上映,主创团队:四种人生抉择诠释大学之道

一所清华园,四位清华人,三年跟踪式纪实拍摄,纪录电影《大学》终于在今日(7月9日)全国上映。
清华大学|纪录电影《大学》今日上映,主创团队:四种人生抉择诠释大学之道
文章插图
纪录电影《大学》海报。图/清华大学
“这不是一部清华大学的宣传片。这是一部让每个人都能够从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的片子。”7月3日《大学》上海点映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说道。
高考、毕业、入职、退休……这部电影呈现了清华园里四位站在人生路口的清华人的理想与现实抉择:刚刚度过18岁生日的“00”后严韫洲,历经高考、一波三折地考入心仪的学府;在园子里攻读九年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经历一番抉择,挥别象牙塔,坚定去往基层践行“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旅美十年的“哈勃学者”蔡峥回国入职清华大学天文系,大胆提出“仰望星空”的设想,积极推动要为中国制造一台世界领先的宽视场光谱巡天望远镜;年逾八十的院士钱易迎来了她的荣休仪式,但她依然躬耕于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步履不停。
采访人员了解到,团队三年来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而最终呈现在荧幕上仅110分钟。电影主角之一清华大学天文系教师蔡峥后来发朋友圈写道:“电影里都是普通人,没有明星,但《大学》的里里外外、《大学》的传承,以及‘顶天、立地、树人’之精神,都能在片子中找到,它是我们新时代的写照,也宣告着这个新时代,咱们‘每个人的理想皆耀眼’。”
据悉,《大学》为全清华创作团队,三位导演孙虹、王静、柯永权均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孙虹和王静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电影上映前一天,新京报采访人员对话孙虹、王静,听她们讲述电影从角色选取到拍摄过程中那些曲折的、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荧幕110分钟之外,那些打动她们的细节,和作为导演的沉淀及思考。
■ 对话
聚焦四位清华人面对不同人生境遇时的抉择
新京报:为什么会做这样一部电影?是怎么关注到大学这一题材的?
孙虹:这部电影从2018年开始策划。大学在人生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结合我自身经历,在做选择或是遇到困难时,很多力量都来源于大学时期学校的滋养和塑造。大学到底是怎么影响青年人?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回到自己的母校去寻找答案。
之前我们做的很多纪录片,题材关注的是相对小众的群体,如果真正能够做一部纪实电影,关注大学校园、关注当代的青年人,题材是新鲜的,也有一定挑战性。
新京报:影片中四位主角是如何选取的?
孙虹:要更好地诠释大学的精神,我们在最开始策划时就希望能够拍一个群像。大学最重要的功能是育人,所以教与学双方主体——教师与学生也都不能缺少。同时由于拍摄时间跨度很大,我们希望能拍到人物人生中的一些重要转折和身份变化,所以在选择人物的时候,会选择那些正好处于身份转变或人生岔路口的角色。
我跟拍了大一新生,希望能展现一个高三学子一步步成为一个大学生的状态。当时在寻找拍摄对象时,一些中学老师推荐了一些成绩不错、有意向报考清华,同时心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但当时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同学是否都能够如愿进入清华,所以当时有跟拍过多个学生。而其中严韫洲这段时间的故事相对比较曲折,我们就保留了他这段比较鲜活的素材,入学之后也一直跟拍。
清华大学|纪录电影《大学》今日上映,主创团队:四种人生抉择诠释大学之道
文章插图
电影《大学》主角之一严韫洲。图/清华大学
邀请蔡峥老师参加拍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们当时希望找一个可能会入职清华的教师,也拜访了一些当时正在求职的老师,在和蔡老师沟通的过程中,一下子就被他所从事的天文事业吸引了,觉得这真是一个又孤独又浪漫的事业,要跑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进行观测,同时他也拥有回国做事的理想,我们觉得他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拍摄对象。蔡老师也比较开放,顺利同意了我们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