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遇见世遗|立树行事,落花写心( 四 )


奈何清政府行将就木 , 对于这样一位敢于直言、识见不凡的忠臣却不知善用 , 致使国土被多国列强步步蚕食 , 步步瓜分 , 终至不可收拾 。 因此看 , 中法战事的失利的原因是多层的 。 陈宝琛前面提的主张都没有被重视 , 才有1884 年他与张佩纶又一次合荐 。 这次主张被朝廷认可了 , 然而被荐的唐徐二位竟然临阵脱逃 。 也许 , 如果前期就开始使用陈宝琛的对策 , 战事就不是这种结局吧 。 扁鹊见蔡桓公 , 病在腠理、肌肤、肠胃时 , 被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等病入膏肓时 , 蔡公在要挂掉之前急找扁师 , 可是扁鹊早逃了 。 现在陈宝琛他们成了逃不走的扁鹊了 。 陈宝琛所以会认为宝廷先生有先见之明 , 他自己未必不能想到这一步 , 但是他必须承担 。 欲补天裂已无力 , 陈宝琛是替罪羊吗?没有答案 。 高层官员中 , 能够终身怀抱赤子之心始终表现出献身精神者 , 能有几人?有一些傻是要被仰视的 。 在精神链接上 , 陈宝琛是传承着优秀知识分子清明朗彻、磊落坦荡的良知和血性 , 以及高贵的 , 也是敦厚的气质 。
诗言志 。 人如是 , 诗如是 。 诗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 , 它就是宗教 , 或者具有一种宗教般的力量 。 陈三立在陈宝琛诗集《< 沧趣楼诗> 序》中评价说:“顾所为诗终始不失温柔敦厚之教 。 感物造端 , 蕴藉绵邈 , 风度绝世 , 后山所称韵出百家上者 , 庶几遇之 。 然而其纯忠苦志 , 幽忧隐痛 , 类涵溢语言文字之表 , 百世之下 , 低徊讽诵 , 犹可冥接遐契于孤悬天壤之一人也 。 ”
【落花|遇见世遗|立树行事,落花写心】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 列强环伺中国战败 , 陈宝琛对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一直忧心如焚 。 愤恨自己无能的同时 , 也深深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 。 《感春》四首写于1895 年 ,写甲午对日海军战败 , 慈禧移用购舰巨款修建颐和园事 ,最为人所传颂 。 “天公不语对枯棋”等语风义凛然 , 哀情诚挚 。 “泪波直注海东头”抒发了自己对家国的哀恸!因此 , 他希望能振兴中国 , 富国强民 , 以期早日收复台湾 。 老泪纵横无日可休 , 一直到1909 年张之洞去世他所写的挽联还浸透着滂沱老泪:“以经天纬地为文新法旧经持世恐无人可代 , 有注海倾河之泪近忧远虑窥微早识病难为” 。 在“祭文”中他写道:“吾之交公也以天下 , 哭公也亦以天下 , 而无所谓私 。 独以三十年之离索 , 犹及生存数面 , 濒老一诀 , 差亦非人之所为 。 ”
诗和联句常常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一些婉转的柔情和深情 , 也能为苍白和痛苦的历史写下自己心的暖意和温情 , 即使那些句子充满泪水和忧伤 。
“苦依桔槔事浇灌 , 绿阴涕尺种花翁 。 ”一腔情怀 , 万字平戎策 , 化作种树书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按我庸俗的想法 , 他这样就再不用拼了命地为人民服务了 , 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 可是陈宝琛在“树人”和“树木”之际 , 念念不忘多难的国家 。 前人云:“古人绝妙诗文 , 多在骨肉离别生死间 。 ”故国摇落 , 在陈宝琛的笔下 , 其伤其恨更甚于个人沉浮 , 因而更哀感顽艳 , 窈情摇荡;他还写下《落花》8 首和《感春》4 首 。 落花不是无情物 , 《落花》第4 首“庇根枝叶烦珍护 , 长夏阴成且少休”、《感春》第4 首末联“故林好在烦珍护 , 莫再飘摇断送休”等等读之 , 仍感到老太师九死不悔的补天精神 。
第二次荐人是1923 年 , 郑孝胥由陈宝琛引荐入宫 , 任“懋勤殿行走” , 为清室复辟出谋献策 , 被授为总理内务府大臣 。 1931 年11 月10日 , 在日本特务头目土肥原的策划下 , 溥仪由郑孝胥父子陪同 , 潜行东北 , 成了关东军的“笼中鸟” 。 1932 年1 月24 日 , 陈宝琛带着长子陈懋复、外甥刘骧业赶到大连 , 坚决反对“满蒙共和国总统” , 劝溥仪不要被郑孝胥的甜言蜜语所动摇 。 归来后 , 心里一直为溥仪的前程和安危忧虑 , 以至于寝食难安 。 于是他写下被后人称为《壬申密折》 的奏折:归程惘惘 , 魂梦依驰 , 至今窃见陛下以不赀之躯为人所居为奇货 , 迫成不能进不能退之局而惟其所欲为 。 始则甘言逼挟 , 谓事可立成 , 既悟其诳矣 , 而经旬累月 , 恣为欺蒙 , 则先之以谢某之尝试 , 而后使外人出而强之以不可从 。 幸圣明洞烛而坚拒之矣……此举为皇上成败所关 , 亦即伊一生名节所系 , 无论其能否裨补 , 总当尽忠竭才以尽此心 。 臣于陛下为二十三年之君臣 , 于□□□亦六十四年之耋旧 , 望切忧深 , 不觉其言之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