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馆|深切缅怀!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谭祥金逝世

谭祥金(1939年4月19日-2021年7月6日),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63年起在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工作,于1973-1987年任副馆长。1989年调至中山大学任图书情报学系教授。
北京图书馆|深切缅怀!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谭祥金逝世
文章插图
△谭祥金先生
谭祥金副馆长是国家图书馆白石桥馆区建设的主持者之一,从1975年4月第一次的方案设计预备会开始,直到1987年10月6日的新馆落成典礼,他亲历了馆区建设历时十多年的整个过程。2017年,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对谭祥金副馆长进行了口述史访问。
我们惊闻谭祥金副馆长于2021年7月6日因病去世的消息,特选录一段谭馆长口述史料的片段,以兹纪念。
谭祥金:
从1973年到1987年的14年中,建新馆是北京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设计方案的制订,还是后来的搬迁,我都全程参与了。因为我年轻。其他馆领导有调动工作的,有退休的,有后来调进馆里来的。只有我一个人从毕业就到北图,没挪过窝。
记得最初就是考虑在老馆如何进行扩建,解决书库不够的问题。1973年由国家文物局上报到国务院时,加了一条:在老馆扩建后,再考虑找地方建新馆。这个方案送给周总理审查,周总理批示:“只盖一栋房子不能一劳永逸,这个地方就不动了,保持原样,不如到城外另找地方盖,可以一劳永逸。”这个指示非常重要,无论到哪儿,只要说是总理的指示,都会照办。
整个建新馆过程,初期有过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是几位馆长,没有专门的办公室和工作人员。后来因为盖新馆,我们希望建工部派一个人来,跟有关部门打交道比较方便。这样李家荣就调来当副馆长了。李家荣调来之后,馆里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到了1984年9月,根据新馆建设的需要,成立规划办公室。李家荣副馆长主管工程指挥部。我分工主管规划办公室。当时安排了李以娣、韩德昌、邵长宇等同志到规划办公室。他们都是业务骨干。
筹建新馆过程中,很多事情都是在馆里同事们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特别是因为新馆建设跟大家自身都有关系,当大家听说周总理说要选址建新馆,要“一劳永逸”,都很兴奋。我那时每天从西直门外的北方交大骑自行车到馆里上班,下班后经常很晚才回家。中午跟大家在一起吃饭或者在路上碰到的时候,都会说到这些问题。开馆务会议的时候,各个部门都会集中部门的意见在会上说。那个时期很强调走群众路线,听取群众意见的。比如“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就是大家提出来的。书库、编目等部门更是都希望改善工作条件。
当时书库的条件就不用说了。中文编目部门,房间低矮。那时没有机读目录,也没有用计算机编目。过去图书馆都是两套卡片目录,一套是读者查找用,包括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等,中西文,还有日文、俄文等不同文种分开排,所以很占地方,要有专门的目录厅。另外,编目部门还有一套叫做公务目录,比读者目录更全,所以编目部门里面卡片柜占了一大片地方,连走路也困难。记得当时这些部门就强调,要有足够面积放置目录柜,而且目录柜都很重,目录厅的承重问题也要考虑。
新馆馆址最后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确定后,1975年,全国的建筑设计单位纷纷报来设计方案,由国家文物局负责召开研讨会等进行讨论。刘季平同志也参加设计的研讨会。北图对设计方案有很大的发言权。馆领导结合国外图书馆现代化设备等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全国各有关的设计单位上报了29个设计方案,经过认真讨论,一再筛选,我们全馆上下员工也反复讨论,最后在3个方案中选一个。1975年我作为馆方代表参加选定方案的会议,在会上听完3个方案介绍情况后,我对3个方案的优缺点提出北图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是副馆长,是代表国家馆的,所以大家对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很重视。后来的新馆方案,建筑师们就是根据我们的这些要求设计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