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话剧《最后晚餐》北京二度相见 | 那些真实存在却被忽略的……

香港话剧团小剧场剧作经典、话剧《最后晚餐》普通话版 , 即将于7月6日到11日在北京鱼与剧场二度与帝都的小伙伴们见面 。 这事儿 , 你知道吗?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直达购票 。
为了神还原香港底层普通家庭 , 《最后晚餐》普通话版的舞台框架一比一恢复港话原版 , 更有一些小道具是从香港寄过来的 , 比如墙上的年画、福禄寿摆件、美人海报以及外公的遗像 。
《最后晚餐》并不是讲述的当下香港 , 而是要更为久远一些 。 为了突显年代感 , 有些小摆件还是有霉斑的 , 就连那个新的座椅 , 都进行了做旧处理 。
国雄口中的那个混蛋爸爸的Polo衫 , 橙白相间的条纹是不是像极了他一见到就想吃掉的三文鱼?不爱吃鱼的国雄为什么独爱三文鱼?
妈妈|话剧《最后晚餐》北京二度相见 | 那些真实存在却被忽略的……
文章图片

话剧《最后晚餐》剧照
其实 , 这些小摆件、小道具完全没必要如此大费周章 , 毕竟置身于舞台 , 它们不是很渺小 , 就是处于视线盲区 , 或者只是可有可无的衬托 , 从来不会有大特写 。 但这关系到整部剧作的质感 , 所以有趣戏剧还是做了 。 哪怕没有人会关注这些 。
“(《飞屋环游记》里)少画一两个气球很平常 , 房子都飞起来了 , 那两个气球根本就没价值 , 没人会可怜!这个世界不能没有张国荣 , 不能没有梅艳芳 , 不能没有迈克尔杰克逊 , 没有我和你就可以 。 ”
这是话剧《最后晚餐》中 , 儿子国雄的一段台词 , 也是他执意走向自我毁灭的缘由之一 。 同时 , 这也是《最后晚餐》最戳人心的一段表演高潮 。
妈妈|话剧《最后晚餐》北京二度相见 | 那些真实存在却被忽略的……
文章图片

话剧《最后晚餐》剧照
生而为人 , 谁都不甘被无视 , 做透明人 。 然而 , 能成为高光、顶流的 , 却也只能是少数人 , 否则岂不是另外一种泯然众人矣?尽管如此 , 我们依然有必要将目光投射在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存在之上 , 因为它们也是构成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一份子 , 因为它们也可以折射出我们的亮与暗 , 甚至 , 在某些时刻 , 它们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作为有趣戏剧倾力打造的第七部舞台作品 , 《最后晚餐》同样聚焦于大千世界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 只不过故事背景放在了繁华都市——香港 , 而主人公则是一对生活于逼仄空间之下、寻求烧炭自杀的母子 。 事业爱情双失意的国雄与丽冰 , 放在八百万香港人中 , 无疑就像大海里的两滴水 , 多了不见多 , 少了也没影响 。 但是 , 他们却真实地存在着 , 说着我们生活里可能会说的笑话 , 感受着我们可能会感受的悲伤 。
或许 , 人世的许多悲欢并不相通 , 但我们依然渴求有人能够感同身受 。 和舞台上那些“看不到”的道具一样 , 《最后晚餐》有许许多多的小细节 , 是真实存在却可能因一闪而过而不为我们所铭记的 。 但它们的出现 , 绝不是画蛇添足 , 亦不是滥竽充数 , 而可能别有深意 。
妈妈|话剧《最后晚餐》北京二度相见 | 那些真实存在却被忽略的……
文章图片

话剧《最后晚餐》剧照
国雄的性格悲剧 , 部分源于自认为的被抛弃的命运 。 殊不知 , 他那位口口声声不会做母亲的妈妈 , 一直在细小得可以忽略的事情上 , 存留着对儿子的爱 。 福禄寿三位神像之前 , 摆放的是国雄儿时的玩具;储物柜上的哆啦A梦贴纸 , 一看就是幼儿国雄的杰作;电话机边上的相框 , 装着的是童年国雄 。
身为妈妈 , 丽冰不知道儿子国雄几岁 , 不知道他多高 , 但她知道“吃鸡翅啊 , 你最爱吃的!”“你还是不爱吃鱼” 。 而当国雄把精心保留的照片 , 一一展示给妈妈看完又忍不住撕碎 , 一气之下拎着铁桶去厨房烧炭时 , 丽冰看着这些碎片颤抖着想把它们重新拼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