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诞辰150周年|记忆可能是现代人的最后一束稻草( 三 )


这种“非意愿回忆”的偶尔开启乃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 犹如那口“往昔之井”的光在某一刻突然直冲云霄 , 那种壮丽的内心景象让人久久无法平静 。 爱尔兰著名作家、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同样是普鲁斯特的超级粉丝 , 他于1930年完成了长达3万字的长篇评论《论普鲁斯特》 , 他将普鲁斯特通过“非意愿记忆”来揭示自身的存在视为一种笛卡尔式的“方法论” 。 在此 , 我们可以感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 , 也可以看到叔本华非理性哲学的影子 , 它体现出普鲁斯特一贯的反智性态度 。 对于“非意愿回忆”的诸多细节 , 贝克特专门排出了一张长长的列表 , 他将之命名为“有灵之物的列表”:
1.经茶水浸过的玛德莱特小甜品 。 (《去斯万家那边》第一部)
2.从贝斯比埃大夫的双轮轻便马车上看到的马丹维尔钟楼的尖顶 。 (同上)
3.弥漫在香榭丽舍大街上公共厕所的霉味 。 (《在少女花影下》第一部)
4.在巴尔贝壳附近 , 从德·维尔巴里西斯夫人的马车上看见的三棵树 。 (同上 , 第二部)
5.巴尔贝克附近的山楂树 。 (同上 , 第三部)
6.他第二次在巴尔贝克的海滨大旅社弯腰解靴扣 。 (《所多玛和蛾摩拉》第二部)
7.在盖尔芒特府内庭院中凹凸不平的鹅卵石 。 (《重现的时光》第二部)
8.汤匙碰撞盘子的声音 。 (同上)
9.用餐巾擦嘴 。 (同上)
10.水管中刺耳的流水声 。 (同上)
11.乔治·桑的小说《弃儿富朗索瓦》 。 (同上)
当然 , 这其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无疑是人尽皆知的“小玛德莱特”点心的细节 。 当小说中的“我”喝了泡着“小玛德莱特”点心的茶 , 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一个奇迹发生了:“我浑身一震 。 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 。 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 , 我感到超尘脱俗 , 却不知出自何因 。 我只觉得人生一世 , 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 , 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 , 所谓人生短促 , 不过是一时幻觉;那情形好比恋爱发生的作用 , 它以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 。 也许 , 这感觉并非来自外界 , 它本来就是我自己 。 ”小说中的“我”(背后无疑是普鲁斯特本人)认为 , 人们关于往事的记忆是理性和智力所无法企及的 , 只能在无意间被现实的感受和事物偶然唤醒 。 通过这块小小的玛德莱特甜点 , 普鲁斯特将创造出一座宏伟的“非意愿回忆”的纪念碑 。
由于来自往昔之井的“非意愿回忆”的无序性和偶发性 , 普鲁斯特笔下的小说呈现给读者的不再是按照传统的故事时间的轴线 , 取而代之的是心理时间(受到亨利·柏格森的影响) , 这也带来了叙事形态上的革命:故事的时间顺序被打乱 , 构成小说细部的是无意识的联想 , 是沉思录 , 是议论 , 是解释 , 是说明 , 是一篇长长的散文 , 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回忆之网 , 正如本雅明所言:“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 , 也就是说 , 它们都是特例 。 但在那些特例中 , 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 。 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 。 从结构上看 , 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 。 ”
正是通过这种特殊的回忆方式 , 普鲁斯特完成了对“逝去的时光”这一最可宝贵的事物的追寻和求索 。 对于别的作家 , 时间也许只是一种意识 , 但对于普鲁斯特 , 时间乃是他生命的向度 。 熟悉普鲁斯特个人生活的读者都知道 , 他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追寻逝去的时光 。 那由感觉、知觉向情感方向的衍变 , 那如潮水般在心中涌来、退去的纷纷往事 , 那由渴望、嫉妒和富有诗意的欣喜之情等的延绵起伏所构成的情感波澜 ,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 , 构成了普鲁斯特一生的印记 , 也构成了这部超级宏伟又极为空灵、同时饱含深邃意蕴的巨著 。 “倘若假以天年 , 让我得以完成自己的作品 , 我一定会给它打上时间的印记 。 ”他显然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