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方锦龙广东美术馆“音画秀”,跨界“对话”这位水墨大家( 二 )


本文图片

在巨幅山水《大潮》前吹奏古乐器龠
|看展|方锦龙广东美术馆“音画秀”,跨界“对话”这位水墨大家
本文图片

《大潮》(局部)
“学习传统 , 除了知道、读懂、触类旁通三重境界 , 还要会‘用’ , 善于将‘古人的’变成‘自己的’ 。 ”来支钢自喻为“蜘蛛” , 吃透“网内之物” , 网外之事置之不理 。 善于找到“变”中的“不变” , 直入主题 , 剥离繁复 , 抓住本真 。 “万物静中得 , 心静闻妙香 。 艺术家要用有穿透力的眼光 , 发现本质 , 找到别人看不见的艺术之‘道’ 。 ”
方锦龙对求艺之境也总结出七字真谛:“首先是静 , 静能生慧;二是净 , 心无旁骛;三是敬 , 对自然、对传统有敬畏之心;四是镜 , 时常照镜反思自我;五是径 ,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六是境 , 境界的追求;七是竞 , 有了前六点才能有文化自信 , 更有竞争力 。 ”
·对话
“出圈”不是一天造就的
南方+:两位艺术家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方锦龙:传承不守旧 , 创新莫离根 。 这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遵循的 , 不管怎么创新 , 根的东西不能丢 , 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一样 , 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
“变”和“活”最后归结到一个字就是“真” 。 真是科学 , 善是信仰 , 美是艺术 。
来支钢:我40多年里 , 一直在寒窗苦学传统 , 从唐宋绘画的传统大道走过来 , 天天在画 , 几乎与世隔绝 , 40多年后才算入了传统水墨的大门 。 我是将传统作为修炼的“道场” , 这样的创新才不是无源之水 。
我所有的艺术追求就是一个“真”字 , 用锐利眼光抓住事物本真 。 我认为 , “变”是宇宙的真相 , 绘画必须抓住“变”与“活” , 要有新的艺术样式出现 , 才能生发出有生命力的东西 。
|看展|方锦龙广东美术馆“音画秀”,跨界“对话”这位水墨大家
本文图片

在巨幅水墨《峡道》前吹奏尺八
|看展|方锦龙广东美术馆“音画秀”,跨界“对话”这位水墨大家
本文图片

《峡道》(局部)
南方+:方老师这些年身上的最大标签是带传统“出圈” , 您如何看待这一标签?
方锦龙:2005年时 , 我已经出了40多张个人演奏专辑 , 但没有什么影响 。 我开始琢磨错在什么地方?原来是“大炮打蚊子” , 蚊子需要大炮打吗?蚊子需要杀虫剂 。 我想到 , 民乐要与民同乐 , 怎样才能做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
我在演奏中穿插了“方氏”脱口秀 , 我一个人比拼百人西洋乐队 , 形成一种冲击力 , 和虚拟人物洛天依合作演奏《茉莉花》 , 之后一下子在B站上炸开了锅 。
很多人问我 , 你为B站准备了多少年?我说我准备了40多年 , 很多东西是日积月累而来的 。 12年前 , 我就在广州创立了芳华18女子时尚国乐团 , 后来创立了“国乐四大天王”的品牌……实际上我今天能“出圈” , 不是一天造就的 , 是一点点摸索、积累来的 。
与其说“出圈” , 不如说 , 我一直做的就是怎样把观众吸引进来 。
国乐国画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方+:两位身上都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 这源自什么?
方锦龙:国乐大典是我在广东参与创作的品牌 。 为什么不叫民乐大典?我们中国人有国学、国画 , 为什么民乐不能叫国乐?我考证过 , 实际上北魏就有国乐的说法 , 我们的广东音乐也叫国乐 。
看看我们的民族乐器 , 凡名称为一个字的都是本土的 , 两个字的大部分都是外来的 , 扬琴、琵琶、胡琴、唢呐、箜篌都是外来的 。 所以我们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讲“和”的民族 。 和而不同 , 君子之风 , 这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