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追星需理性 无关老少

相声这门艺术起源于北京 , 繁荣于天津 。 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方手绢 , 台上的演员口若悬河、妙语连珠 , 台下的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绝 。 天津的观众爱相声、懂相声 , 更重要的是天津观众热情 , 能捧角儿也会捧角儿 。 多少相声名家与天津都有着不解之缘 , 他们或生长在天津 , 或学艺在天津 , 或是经历了曲艺之乡的浸染 , 一步步走上了全国各地的舞台 。
今天 , 我们暂且不说相声演员 , 单单说说天津的相声观众 。
印象中的相声观众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大爷 , 闲暇时他们浸在茶园里 , 听听相声 , 乐和乐和 。 但随着一些新生代相声演员崭露头角 , 他们的粉丝群开始聚合 , 人们发现听相声、评书、京剧、戏曲的观众和粉丝群体的年龄层在大幅降低 。 这其中颇有名气的当数“德云女孩” , 她们青睐新生代演员的颜值 , 更欣赏他们的艺术 。
这些演员不仅收获了年青一代的粉丝群体 , 也同时收获了很多“大妈”的欢心 。 有些大妈就说:“闲时听听张云雷的节目 , 听着他有滋有味的唱腔 , 就感觉舒坦……”
在流量风行的年代 , 粉丝们如何看待明星?“粉丝”从明星身上能够获取什么?年轻的粉丝们如何理性追星?大妈们对年轻的相声演员又抱有怎样的态度?采访人员为此特地一探究竟 。
德云女孩 追星的参与感增强
笑笑今年10岁了 , 暑假过后就要上五年级了 。 小姑娘有些腼腆 , 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透着灵气儿 。 这不 , 暑假生活开始了 , 小姑娘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听相声了 。
笑笑从8岁开始听德云社的相声 , 从此就对传统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特别是演员们在舞台上演唱的那些曲韵悠扬的小曲小调 , 她总是翻来覆去地听 。 有些词句意义生涩 , 自己暂时无法理解;有些唱腔颇有难度 , 她还是有模有样地模仿着 。 说着话 , 笑笑带着采访人员走进她的书房 , 书柜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德云周边”产品 , 有书籍、折扇、水杯……再看看她的文具 , 从笔袋到书包 , 都是德云社演员的卡通形象 , 包括几次走进德云社现场听相声 , 她都把门票一一收藏起来 。
笑笑指着其中一张门票告诉采访人员:“这是今年儿童节爸爸带我去德云社听相声的门票 , 同学们听说后都特别羡慕我 。 ”在和笑笑的聊天中采访人员了解到 , 在笑笑的班级里 , 喜欢传统曲艺演员的远不止她一位 , 同学们都认为追星的最高境界 , 就是坐在小茶馆里看着自己喜爱的明星现场说相声 。
笑笑的爸爸曹先生告诉采访人员:“对于孩子喜欢相声演员 , 进而对传统曲艺表演充满浓厚兴趣 , 我是赞同的 。 这刚好给了家长激励孩子学习进步的途径 , 几年下来 , 还是挺奏效的 。 ”
在曹先生看来 , 他很理解自己的女儿 。 “我是‘80后’ , 可以说是第一代追星族 。 ”曹先生跟采访人员解释 , “我们那时喜欢的明星是刘德华、张学友等 , 女生们喜欢抄歌词、买贴纸 。 我记得当年为了买一盘正版磁带专辑 , 需要小伙伴们一起凑钱;还有 , 那时当我举着天津足球队球员的签名足球走进教室时 , 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
比“80后”稍早的“70后” , 他们也会有喜欢的歌曲、喜爱的明星 , 但碍于当年信息传播途径不够发达 , 真正能“追星”的并不多见 。 但“80后”不一样了 , 他们获取明星信息的渠道多了 , 能够买到的明星产品也丰富了 , 这才算是真正意义的“追星” 。 当有过追星经历的“80后”“90后”看待自己的孩子追星时 , 那种包容感会更加明显 。
对比两代人追星的不同 , 曹先生深有感触 , 他对采访人员说:“放在上世纪90年代 , 明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 我们获知明星的信息虽然比以前丰富了 , 但也仅仅是通过报纸、杂志这类媒体 。 但现在我女儿可不一样了 , 她能够与明星实现网络互动 , 可以近距离地与明星面对面交流 。 当她有了参与感 , 那种感触是非常强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