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追星需理性 无关老少( 二 )


就拿观看德云社招收新学员的网络直播来说 , 这是笑笑每天写完作业后的奖励 。 她会在弹幕上询问问题 , 当演员回答时 , 女孩开心极了 。 再有 , 年轻父母有经济实力帮助女儿圆梦 , 他们能够带着孩子走进京津两地的德云社 , 现场听相声 。 这种与演员咫尺相对的距离 , 是曹先生年轻时不敢想的 。
“今年的儿童节 , 我问女儿 , 爸爸送你什么礼物合适?”曹先生透露 , “女儿说 , 她希望去听一场德云社的相声 。 ”对于女儿的回答 , 曹先生既觉得是在意料之外 , 又感觉在意料之中 。 那些天 , 一家人开始在网上抢票 , 说什么也得圆了女儿的这一梦想 。 当女儿走进德云社 , 看到自己喜欢的那些相声演员就从她的身边走过 , 她反而腼腆起来了 , 表现得很淡然 , 依偎在爸爸的身边 , 对每一位演员的名字、作品如数家珍;但即使再喜欢这些演员 , 她也会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他们的表演 。
曹先生表示:“说理性追星 , 这个理性的尺度应该由家长负责把控 。 ”
比如用演员的表演功底鞭策自己的孩子 , 曹先生会说:“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 。 之所以他们能站在那里说相声 , 背后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 那大段的贯口活儿 , 既要说得流畅 , 又得吐字清晰 , 没下功夫是说不下来的 。 ”
正当采访人员和曹先生聊天时 , 笑笑坐在一旁 , 扇着折扇 , 听着相声 , 折扇上写着四个大字:德云女孩 。
德云大妈 对“爱豆”默默“独爱”
在笑笑的大家庭中 , 爸爸和妈妈是她梦想的圆梦人 , 真正能够和她聊得来的 , 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姨奶奶 。 刘女士今年61岁 , 年轻时没有喜欢过哪个明星、演员 , 但从今年的春节过后 , 她猛不丁地喜欢上了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张云雷 , 用刘女士自己的话说:“看他就像看自己家的孩子一样 , 怎么看怎么喜欢 。 ”
“春节时 , 孩子给我的手机里装了一款短视频软件 , 不经意间就刷到了张云雷的短视频作品 。 当时我的眼前一亮 , 这小伙子真是帅啊!”刘女士讲起自己追星的渊源 , 显得有些兴奋 , 她对采访人员说:“我发现这款软件真是神奇 , 我越喜欢看谁 , 它就越会不断地给我推送谁 , 像是琢磨透了我的心思 。 ”
随着观看视频越来越多 , 刘女士也摸清了软件的“套路” , 只要自己点赞过、评论过、关注过的内容 , 相关视频都会如潮水般推送到她的手机里 。 每次翻看到张云雷的相关视频 , 刘女士都会直接进入评论区 , 发现和她持相同观点的评论 , 她就会情不自禁地点个赞 , 以此表示“阅过” 。
在老人的眼里 , 演员和她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刘女士思考了一阵:“像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般亲切 。 ”
曹先生说起自己的老姨追星 , 还真有一段趣事 。 “那天 , 老姨来我家做客 。 我下班回家 , 家里开起了‘演唱会’ , 音响中播放着张云雷的《毓贞》 , 笑笑跟着唱 , 老姨陶醉地在那里听 。 ”在曹先生看来 , 一老一小因为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 而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 她们会就某一位明星、某一个作品展开讨论 。 当老人家听说又有新的节目上线时 , 便会主动去搜索、去观看 , 唯恐错过了“爱豆”(网络流行词 , 意为喜欢的明星)的新消息 。
听到曹先生讲述这段趣事 , 刘女士说:“我发现听听张云雷的相声、歌曲 , 我的心情会变得舒畅 。 每天只要一有空 , 我就会打开软件去听他的节目 , 还会跟着他一起哼唱 。 ”
笑笑这个年纪的粉丝 , 被称为“德云女孩”;而60多岁仍在追星的老人 , 则被冠以“德云大妈”“德云奶奶”等称呼 。 采访人员发现 , “德云大妈”们很少对外“暴露身份” , 大多都是默默地“独爱” 。 刘女士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虽然对张云雷非常喜欢 , 但知道这件事的人仅仅限于家人;走出家门后她绝口不提 , 免得受到来自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