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孤独到了极致,只能和云谈天

孤独|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孤独到了极致,只能和云谈天
本文图片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 , 转载请标明出处 。 (图片来自网络)
独坐敬亭山
【孤独|李白最孤独的一首诗,孤独到了极致,只能和云谈天】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今天我们就来赏读一下的那首千古名作—《独坐敬亭山》 , 诗云:“众鸟高飞尽 ,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 只有敬亭山 。 ”
这首五言绝句小品 , 相信大家非常熟 , 但我经常说 , 越是熟悉的越往往是陌生的 。 所谓熟悉的陌生人 , 道理就在于此 。 有关这首诗我们要讲几个问题 。
第一个 , 首先是音韵的一个问题 , 就是“相看(kān)两不厌”的这个“看”字 , 很多人会读成“相看(kàn)两不厌” 。 其实这个“看”字是个多音字 , 既有kàn又有kān这个音 , 现代白话中主要是读kàn , 所谓它的本意“看见”嘛 。 其实这个字从字源学的角度上来讲 , 它最早的意思是“上面搭着一只手 , 搭在眼睛上面 , 然后向远处张望的意思 。 ” , 所以“看”原来是遥望的意思 , 最准确的就是李白说的“遥看瀑布挂前川” , 就是“遥看”的意思 , 但为什么我们会读“遥看(kān)瀑布挂前川”呢?包括“草色遥看(kān)近却无” 。 其实按照诗词格律的音韵 , 这个“看”字在诗词里头大多的时候 , 是读平声的看(kān)字 。 这里应该有两个原因 , 第一 , 唐音中大概本来就是以读看(kān)字为主 。 你像《唐韵》(由唐人孙愐著 , 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後 , 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 , 但原书已佚失 。 )解释“看”字 , 音韵的角度就说 , “苦寒切” , 古代注音叫做“反切法” , 苦是声母k , “寒”就是用它的韵母包括它的音调 , 它是个平声字 , 那么这个“看”其实最早就应该是一个平声字 。 包括《集韵》(《集韵》 , 古代音韵学著作 , 共十卷 。 属于中国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 。 )、《韵会》(《韵会》亦称《古今韵会举要》 , (元)熊忠撰 , 忠字子中 , 昭武人 。 )、《正韵》(正韵是音韵学术语 , 《洪武正韵》的省称 。 ) , 注音又读“秋寒切” , 反切同样还是注它为平声字 , 而且特别注出音“刊” , 就是刊物的刊 , 报刊杂志的刊 , 所以在唐音里头就应该它主要读kān这个音 。 另外 , 从训诂的角度上来看 , “看”最早 , 我刚才说了 , “是把手搭到眼睛上面 , 向远处望 , 张望、遥望的意思 。 所以《说文解字》说 , “看者 , 睎也” , 又说“睎者 , 望也” , 所以它最初并不是我们说的看见的意思 。 看见的意思 , 大概用“视”、“睹”就可以了 。 但是“看”是要向远处望 , 古人为什么要特别注意向远处望呢?是因为早期部落时期 , 人们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存资源 , 所以对于远处而来的危险 , 有特别地警惕 。 所以你看 , “看”作为一个多音字 , 现在还有看护、看守、看门人啊这样的引申义 , 其实应该都是从遥望、遥看这个意思延伸而来 。 所以在读古诗的时候 , 不光是韵脚字 , “青鸟殷勤为探看”要读(kān) , 其实像“相看kān两不厌” , 包括“遥看kān瀑布挂前川” , “草色遥看kān近却无” , “却看kān妻子愁何在” 。 我们知道 , 所谓“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 , 在“二四六”的这个押韵位置上 , 其实尽量读平声 。 当然如果不是在“二四六”的押韵位置和韵脚位置上 , 比如说在其他位置 ,“看万山红遍” , 或者“紫陌红尘拂面来 , 无人不道看花回” , 这个时候就可以读成仄声字的看kàn字 。 大多数时候 , 只要是韵脚字或者是在“二四六”上 , 大多数时候古诗词里头应该是读作kān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