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多变的横画
——临《蜀素帖》所感
□ 刘建舟 /文
米芾《蜀素帖》正文第一个“青”字 ,三个横画就有三个姿态 , 就有三个入纸的方向 , 轻重缓急各不相同 。 前两笔横画 , 第一个藏锋下笔重按 , 第二个露锋下笔略轻 , 分层错落 , 各具神采 。 不过这二笔虽有不同 , 基本上还可以归于一路 。 都是入纸后 , 边提笔边向右上运行 , 形成一个上平下鼓的“肚儿” , 只是粗细长短有所不同罢了 。 这种用笔方法符合一般人书写的习惯 , 比较容易掌握 。 难的是第三笔 , 完全反其道而行之 , 入纸时先把笔从笔画内逆向从右至左拖行 。 到达所需位置后 , 突然向上翻转 , 形成一个向上鼓起的小圆肚儿 。 然后顺势向右上行笔 , 这样一来 , 下平上鼓的“鼓肚儿” , 就与前二笔相互呼应 , 像一只大手上托着两只小手般可爱 。 而“蜀素”这种材质所书写出来的斑驳的效果 , 又似大山上层层剥落的岩石 , 给人以沧桑的感觉 。 像“青”字第三横这样的写法在全帖中还有很多处 。 只是依据字形的大小 , 各有细微变化 。
【|【鉴赏与争鸣】刘建舟丨多变的横画——临《蜀素帖》所感】
本文图片
横画重按起笔是米芾用笔的一个特征 。 但在《蜀素贴》中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特别明显 。 我认为是因为“乌丝栏” , 即“格子”限制了这种性情的发挥 。 因为他首先得把字写进规定的范围之内 , 这样就使得他的用笔受到了约束 , 不能够完全放得开来 。 反而是一些尖锋入纸时顺势的拖带 , 率性的挥运 , 像“种种出枝叶”中的“种”字 , “不辨水天形”中的“不辨” , “学与千年对”中的“千”字 , “九秋天”中的“九”字等等 , 在作品中时时穿插 , 使整个章法显得灵动、洒脱 , 富有诗意 。
本文图片
相对来说 , 尖锋入纸比重按下笔要更加吃功夫 , 对控笔的要求更高 , 一不小心 , 写成个软塌塌的绳子 , 就不好了 。 打个比方 , 米芾笔下的尖锋游丝虽细 , 却像是树木断裂后残留的长木刺 , 带着锋芒 , 带着力量 , 而绝不是那些所谓的鼠尾 。
可纵然是这样 , 《蜀素帖》中横画重按入纸的笔画依然可见 。 虽没有其它手札作品那么明显 , 却也清晰地表达了作者书写时强烈的情感!只是囿于格子的规范 , 才没有表现那么强烈 。 比如“共研墨”中的“共” , “吴江垂虹亭”中的“吴” , “远相过”中的“相” , 等等 , 很多 。 通过这些笔画 , 我们得以窥见米芾用笔时的那种自信 , 豪放与率性 。 就像是个淘气的孩子把笔摔在纸上的那种感觉 , 特别解压 。
本文图片
逆锋起笔是书写时常用的方法 , 《蜀素帖》也不例外 , 但它的逆锋方向有时却让人防不胜防 。 一般来讲欲右先左或欲右先下起笔 , 都比较常见 , 而米芾却把它搞出个欲右先上 , 完全出其不意 , 正所谓“八面出锋”是也 。 处处皆可出锋 , 而处处锋出险绝 , 又不越藩篱 。 在小小“乌丝栏”内 , 极尽变化之能事 。 像“千里结言”的“言” , “襄阳野老”的“襄” , “天下澈”的“下” , 等等 。
- |金、木命的人,做什么行业比较旺
- |太行崖柏到底还能玩多久呢?
- |用心旅行,以行阅读
- |听先秦“时尚达人”孔子聊穿衣经
- |投入地工作,试过吗?
- 职业教育|中考分数“内卷”,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华丽转身的重要契机
- |罗壮壮失恋以后
- |【三湘书评】邓发明/也谈《红楼梦》
- |职场小人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 |伍尔夫“紫色控”、普鲁斯特躺着写、安徒生“钻树林”:作家古怪行为图鉴